“笛”,古时写作“篴”。但不管是“笛”字还是“篴”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的部首都是“⺮”。这说明,从有文字记载开始,笛子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然而,考古专家们从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遗址里发掘出来的三件乐器,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认知。第一件乐器是:贾湖骨笛。
4月27日上午,衢州市开化县桐村镇中心小学的一间教室内,58岁的吴龙生正在教学生吹奏笛子。学生的笛子独奏是吴龙生教的,学生手上的笛子也是吴龙生手工制作的,但吴龙生却是该校的专职体育老师。吴龙生是金华兰溪人,从小动手能力强,家里的桌子凳子都是自己做的。
央广网成都3月3日消息(记者 昌思荣 王颖)“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许多人第一次知道羌笛是通过语文课本中王之涣的《凉州词》,作为古老羌族的代表乐器,羌笛已经有两千多年的传承历史,是羌族人民宝贵的民族财富。
记者 汪泷 通讯员 赵爱红在汶上县杨店镇袁庄村制笛加工厂里,郝伟正在一丝不苟地制作笛子。选竹料、烘烤、加热、校直……把原本有些弯曲的竹材“神奇”地变直后,再给笛子滚墨线、打音孔……很快一支笛子就完成了。精湛的手艺加上直播卖货,郝伟成了当地的名人。
来源:【看余杭】雨后的山村竹林更显翠绿。今天上午,一曲悠长的笛声从中泰街道紫荆村苦竹园传来,原来是来自第20届中国笛子艺术夏令营的40多个孩子在这里研学。“苦竹具有竹节长、细,质地紧密的优点,是制作竹笛的优质材料。”现场,负责人向孩子们讲解道。
冬日,难得的暖阳轻洒玉屏。在玉屏姚茂顺箫笛厂一楼工作间内,玉屏侗族自治县箫笛协会会长、玉屏箫笛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姚茂顺一手持竹,一手执刻刀,一笔一画留下“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的字样。“现在正在制作这支箫是一位四川客户为自己儿子定做的成人礼物。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实习生 陈静怡烈日炎炎,大暑将至。7月22日,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一过就迎来秋季。千年之前的唐代诗人杜甫就有“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之句。大暑的十五天里是最难熬的,“湿热交蒸”到达顶点,身处荆楚大地的人们应该都对此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