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非遗项目名称里面的字,你是否会觉得有些陌生,不知道读音或意思?为了让大家更好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我们推出【字里拾“遗”】这一新的系列专题,通过解释非遗项目名称中一些特定、生僻、易错和不常用字,为大家带来有关非遗项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知识。
很多人对非遗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很碎片的状态,我们看到周边很多手艺、产品都说是非遗,这里跟大家介绍下什么是非遗。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十大门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央广网北京6月11日消息为庆祝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0日,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182家各级各类图书馆举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系列活动及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活动,带动社会各界更加深入了解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的瑰宝,是民族认同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动中国非遗走向世界,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意义。让世界领略中国非遗中蕴含的智慧与情感,能够激发文化共鸣,深化国际交流与理解。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日前,由中央宣传部牵头组织的主题宣传活动“文化中国行”来到云南大理,展示了大理喜洲白族扎染非遗艺术,通过对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追脉溯源,让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再度以更加清晰的面目呈现在大众面前。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是展现城市魅力的窗口绒绣、叶榭软糕、评弹等这些非遗文化经历了时光淬炼最终凝结成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随着岁月的沉淀而愈发深厚散发着无尽的魅力今天,来自上海的女性非遗传承人们在这里分享她们的成长和创作故事让我们一起阅读、聆听非遗中的中国故事、女性故事一起感受传承之美
近日,暌违三年的传统文化创作者李子柒携最新“非遗”作品重回大众视野,瞬间火爆全网。她怀揣着对传统文化愈发深厚的情感及更为成熟的表达,再度触动人们内心对美的渴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憧憬。与此同时,各地也纷纷亮出自家“非遗”珍宝,使“非遗”文化以全新之姿步入大众眼帘,绽放出独特魅力。
作者:丁永祥(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近些年来,随着全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的兴起,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至今,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五批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1972年,联合国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则是在31年之后的2003年。春节申遗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 巴莫曲布嫫:我们知道在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框架下,有《世界遗产名录》。那定义的文化遗产是什么呢?
梁凡近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的春节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外还有“羌年”等三个中国非遗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该辞典编纂出版工作历时6年,50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参与撰写,3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参与组织工作,词条规划和内涵阐释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非遗总体面貌,反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保护非遗的实践经验、理论探索和突出成就。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非遗:藏在深闺有人识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文化信息资源,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遗,对于经济、文化发展意义重大。青海,一片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