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瞰见未来”2024复旦管院新年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发表了题为《引爆“第二次量子革命”的世纪争论》的主旨演讲,在回溯量子力学发展沿革中,分享量子技术最新进展,展望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前景未来。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抗环境干扰的非可信节点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全面提高了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向实现下一代量子网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封面新闻记者 姚瑞鹏3月中旬,“寻新记”走进安徽合肥量子一条街,在量子企业云集的云飞路,记者多次听人们提起一个名字:郭光灿。作为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的开拓者、先行者与奠基人,他的名字犹如一张量子名片让人熟知。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郭光灿院士写的《颠覆:迎接第二次量子革命》获得图书界大奖——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名列科普类第一。无巧不成书,上周传来消息,由中国第一家量子计算公司“本源量子”制造的新型量子计算机“悟空”即将发布,公司的首席顾问兼联合创始人,正是郭光灿。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量子计算机处理特定数据能力与电子计算机相比,相当于电子计算机与算盘相比本源量子把72比特的“本源悟空”上到云端向全世界开放,被120多个国家的用户访问1200万次,已经算了25万个任务,证明我们的量子计算机是可用的量子计算研究已经超越40多年前我们想象的那个理
新年论坛·演讲实录郭光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量子算力加上人工智能,10年以后就会诞生量子人工智能的新学科。● 我国的量子计算水平目前位于国际第一梯队,但与美国还有差距,日本和德国等正在追赶,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开创者郭光灿接受长江日报《读+》周刊专访,谈了他写量子科普书《颠覆:迎接第二次量子革命》的背景。全国有470多本科普书申报“文津图书奖”,最后6本得奖,《颠覆》排第一。这绝非偶然。“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图为安徽省合肥市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的量子计算机组装与测试实验室。在本源量子的量子计算机组装与测试实验室,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源悟空”云服务研制团队负责人赵雪娇在介绍量子计算机的重要部件。图为本源量子的量子芯片生产线。
探访合肥市本源量子计算机组装与测试实验室——“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量子计算机”倒金字塔形的机体闪耀着科技的光芒,星罗棋布的排线有条不紊地输送着电流和信号,发光的芯片与远处墙上“造中国自主可控量子计算机”的标语遥相呼应,散热器嗡鸣声汇成的交响乐在一尘不染的实验室里回荡不息……这是近日,
11月15日上午,第二十届高交会中国高新技术论坛——“颠覆性创新技术”主题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顺利召开,论坛主要围绕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两个专题展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发表了重要演讲。
袁岚峰副研究员,以及美国由13名量子专家组成的评估委员会,都一至认为目前人类尚无研发成功量子计算机的可靠原理,郭光灿自己也作了同样的表述,这是全盘否认潘建伟之前宣布研发成功的超越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