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我问我母亲,‘父亲小时候亲过我吗?’因为印象中沉默寡言的父亲从没亲过我。我母亲说:‘怎么没有?以前你和你弟弟在床上睡觉,你爸爸干农活回来,一进了屋子,连鞋都不脱,满脚都是泥,直接走上去亲你俩的屁股,一人一下……文学依赖于我们对生活中所隐藏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再发现。
因为时代的虚弱,这种探索异常艰难。但是这种努力,是真正地“直面现实”,是恰当地思考当下人的生存困境。也因此,我觉得格非的创作仍然保持着先锋的精神,而且超越了语言的层面。他能佳作频出,当属这种“先锋精神”的回报。
《望春风》,不记得是哪位大家的推荐我有了这本书,近日又一位大家的推荐使我拾起了它。江南的农村文化感觉上还真是和我们北方大不一样,也是跨越半个世纪三代人的命运故事,借用书里的话——一座千年的村庄,村子里活过许许多多的人,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望春风》不回避、但也不过于依赖中国现当代史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节点作为推动小说叙事的“增强时间”,而是杂糅农历和公历、显在和潜隐等不同时间标识,勾连出村庄和个人时间以及中国当代乡村混杂浑然的世界观和日常生活,进而构成小说文本内部的共时性和互文性,生发出对话性的中国当代乡村命运反思。关键词:《望春风》 中国当代乡村 增强时间 互文性。
茅奖得主、江苏籍作家格非,最新长篇小说《望春风》由译林出版社推出。6月28日,《望春风》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据介绍,《望春风》是格非关于故乡和乡村题材的收官之作。小说以乡村里各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居民的故事为切入点,刻写村庄衍变的复杂过程。
图/王甜本版撰文/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日前,文坛期待多时的著名作家格非的最新长篇小说《望春风》,由译林出版社推出。《望春风》是格非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长篇大作,亦是集其30年文学创作精华的成熟之作,具有微缩中国乡村当代史的意义,也是格非关于故乡和乡村题材的收官之作。
五年前,我就在《当代》杂志上读过格非老师这部长篇小说。如今重新阅读一遍,并且写成一篇文章,希望能通过这个方法从这部作品中学习到写作的技巧。《望春风》描述的是一个小村从建国之初到2007年间,近六十年的历史变迁,是一部怀旧题材的故事。小说有章有节,且都有名称。这个我很喜欢。
6月28日,著名作家格非的长篇新作《望春风》在京举行了新书发布会,他与作家梁鸿现场就乡村变迁等话题展开了对谈。该书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格非介绍了《望春风》的写作缘起。他表示,在完成“江南三部曲”之后,本不想再写乡村题材了,想写城市,甚至写推理小说。
上期精彩:「吉他纯音乐」听音乐 听见世界 ‖ 每日一曲(01) 「吉他纯音乐」听音乐 听见世界 ‖ 每日一曲(02) 【萨克斯音乐】听音乐 听见世界 ‖ 每日一曲(03)肯尼 基萨克斯名曲《清晨》,让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