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说起蒙古族的音乐,不能不提起“呼麦”这个独特的歌唱技巧。一声呼麦,绵长不绝,仿佛与蓝天草原产生了共鸣,是与自然的合声,可以连带着人的耳膜一起震动,感受着属于草原的特色风情。
中新社呼和浩特11月6日电 题:蒙古族呼麦:从一人歌喉听万马奔腾中新社记者 张玮大幕拉开,昏黄的灯光映照着台上的古老乐器,马头琴、陶布秀尔(蒙古族传统弹奏乐器)先声夺人,呼麦、长调等蒙古族音乐技能轮番上场,合声瞬间席卷整个舞台,将观众“拉”到内蒙古大草原,沉浸式感受万马嘶鸣、踏草
传说中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呼麦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的内蒙古地区,蒙古国的西部和俄罗斯的图瓦等蒙古族聚居区,从13世纪产生传承至今。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11日电 2009年,我国蒙古族呼麦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后的十几年内,呼麦从一开始仅限于文艺团体部分演员当中的“小众”艺术,不断向社会大众拓展,学习者与日俱增,也逐渐摸索出了创新传承的道路。
有关于呼麦是如何产生的传说有很多,蒙古人有一种奇特的说法:蒙古族远古先民在深山游牧时听见河流、瀑布发出的在山谷回荡的声音时动人心魄,便虔诚地模仿。还有一种说法是:呼麦最早的实用意义就是畜牧和狩猎,好的猎人可以模仿任何野兽的叫声。
今年春晚,四十多位全国林草基层工作者代表共唱歌曲《我的家》。一段呼麦深情绵长、悠扬婉转,让观众瞬间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壮美。这段呼麦是由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护林员朝克图演唱。他说,长调和呼麦,是他和动物之间的交流方式。他爱动物,动物也爱他。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着这片森林和小动物们。
内蒙古晨报晨网·速闻新闻记者:郝琴 李昱贤 随着阿拉腾呼亚格缓缓开口,一阵悠长而低沉的呼麦之声迸发出来,那深沉而又悠扬的歌声里,蕴含着草原人民的情感与智慧,仿佛在诉说着草原的辽阔,而每个音符又仿佛凝聚着他对呼麦艺术的热爱。
万众瞩目的2016猴年央视春晚、蒙古族的都楞扎那、回族的杜淳等众多少数民族优秀歌手、舞蹈家携手为全球华人奉献大型民族歌舞《在你伟大的怀抱里》。《在你伟大的怀抱里》包含有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壮族,回族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