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03:01新华社长春8月28日电(记者赵丹丹、李典)在电影《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中,她是少女银姬;在电影《临时工》中,她是男孩伊万;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她是老年露丝;在电影《大鱼海棠》中,她是百岁老人……在第十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开幕之际,记者采访了长影老电影人、
在我们小的时候最好的娱乐享受就是晚上看电影,印象中一般都是一个连队一个连队的轮流放,大家免费看,有时候一个晚上可以赶两场,那时候放电影都是露天的,冬天在大礼堂里放,直接把白墙当银幕,有的在连队篮球埸上放,白色的银幕挂在两边的树上,早到的人以放映机为中心,占个好位子放几条板凳,小孩子翻来追去的玩着,盼着早点天黑,迟到的就站在外围看。
在大光明看电影,我不喜欢坐小厅,一定要坐进最大的影厅,才有儿时的感觉。大光明电影院 王凯摄十里南京路,最忆大光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家住在黄浦区牯岭路人安里,每天去新风中学,必定沿着牯岭路向西走到黄河路,再往南走到南京西路口。
张以晶在《河滨大楼忆旧》一文中写道:“50年代时,为了应对可能的空袭,曾经在大楼屋顶,驻扎了一个排的解放军防空部队,大概有三、四门高射机关炮,通过718室外面走廊的窗口,可以看到机关炮的四联式炮管,平时是用炮衣盖着的。
现在的年轻人实在太幸福了,各种娱乐项目层出不穷,电影也是名目繁多。可是上个世纪70年代,我们能看到的电影却并不多。记忆中除了“八大样板戏”之外,国产片就是“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另外就是一些外国电影,其中朝鲜电影看得最多。
从1949年的《普通一兵》开始,已经走过75年历史的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长影”)译制片厂,相继译制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2666部电影,从《罗马假日》《寅次郎的故事》,到《马达加斯加》系列、《神偷奶爸》《头号玩家》等都在这里完成。
《我曾经是战士》,经历了《海岸风雷》,《杀戮战场》,《血色战役》;他腰別《老枪》,身挎《一袋子弹》,身边有《银河护卫队》,《十二金刚》,他们都是《雷霆战将》,还有《影子部队》和《超级女特工》,她们的代号《姑娘》, 《丽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