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师喆/文 董亮 杜小伟/图 从省委书记手中接过“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的奖章和证书,是什么样的心情?“非常感动,也非常激动,这个奖项不仅是对我个人的鼓励,也是对重建重振省科学院的激励,更是一份希望与鞭策,提醒着我肩上还有更多责任和使命。
极目新闻评论员 吴双建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由湖北主持完成的通用项目共19项,比上一评审年度(2020年)增加10项,增幅达111.1%。
6月24日上午,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李德仁院士是我国测绘、遥感专业方面的“泰山北斗”,作为土生土长的泰州姜堰溱潼人,李德仁院士还心系家乡的发展。在今年4月召开的姜堰发展大会期间,他以乡贤的身份回到家乡。
“他为世界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为中国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和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家国情怀令人感动”……8月11日上午,李政道先生追思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院士、专家、师生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330余人共同缅怀,深情追忆他的科学贡献和崇高品格。
在原创歌剧领域,以轻喜歌剧为体裁的作品并不算多,现实主义题材的轻喜歌剧更少。近日,中国歌剧舞剧院新创歌剧《湾顶月明》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将一个黄埔军校后人投身于科技创新领域的经历,以轻松诙谐的基调呈现在歌剧舞台上,上演了一个温暖的现实主义故事。《湾顶月明》的故事有着宏大的背景。
中国甘肃网12月24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张慧雅)12月23日,“厚植家国情怀 陇原薪火相传”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比赛在兰州举办。经过激烈角逐,本次比赛共评选出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以及优秀奖4项。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科学界,李德仁的名字与中国测绘遥感领域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这背后,有一份深沉而炽热的家国情怀,推动着他不断前行,为国家科技进步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份家国情怀源自家族传承。
来源:科技日报 田晶娟绘人物简介庄育智(1924年7月27日—1996年3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家、物理冶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难熔金属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先生走了,他是中国科技界当之无愧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科技界的‘掌舵者’之一。”8月17日晚,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周光召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作为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吴岳良回忆恩师时深情地说。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2024年10月16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60周年纪念日。同年,恰逢“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诞辰100周年。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我们策划出版《记忆里的“两弹一星”》和《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榜样》,以飨读者,共话家国情怀。
李玉,1944年生,中共党员现任吉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著名菌物学家、植物病理学家,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以战略科学家的胸怀眼光,在国际上构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菌物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他以科技推动中国食用菌年产量从5.
在我国“两弹一星”的历史上,朱光亚名字是经常与钱学森放在一起的,朱光亚也是“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后被解密的一位。他的人生似乎更为神秘。朱光亚生前常说:“我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今年,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诞辰100周年。
近日, 中宣部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爱党报国、倾听海洋声音的杰出科学家”,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楷模精神”振奋人心,榜样力量催人奋进。作为年轻干部要学习时代楷模精神,汲取榜样力量,砥砺前行,再建新功。满腔赤诚“守初心”,涵养家国情怀。国之所需,吾之所向。
美国花200万挖走中国天才,谁知对方毕业就回国,出手便全球第一。陈嘉澍,这位被美国“全力挖掘”的中国年轻才俊,却在毕业后做出了令人震惊的选择:婉拒美国的高薪工作,毅然选择回国,带着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创办了一家能够改变世界的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