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当国人耳熟能详的电影《桥》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再度响起,翘首企盼的人们真的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瓦尔特”后人,想起了那句经典台词“真是一座好桥”。
这首《啊朋友再见》(Addio amici)是发行于1944年的意大利游击队歌曲,后被引用为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插曲,优美的旋律刻印在了几代人心海上,向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致敬!但音乐尚在,南斯拉夫呢?深情悲壮的歌词,极富感染力的旋律,在二战期间被广为传唱,成为抵抗运动的精神支柱。
花公子往往看到在许多抗议的场合,常常会想起一首歌曲《啊,朋友再见》。旋律对中国人极为熟悉,尤其是有点年纪的人,就是在80年代,风靡中国的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插曲《啊,朋友再见》。那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尤其让我难忘的是,那个时候在老家看过的国外电影,比如:朝鲜的《买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看不见的战线》、《鲜花盛开的村庄》,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伏击战》、《脚印》、《第八个是铜像》,苏联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等。
我在这里唱给大家听的,是上映于上个世纪60年代,并于70年代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的南斯拉夫抗战电影——《桥》的主题曲,由法国著名的左翼歌唱家伊夫·蒙当于1944年发行的、歌颂意大利红色游击队员的经典曲目——《啊,朋友再见》。
电影中《桥》的一首《啊,朋友再见》,或许对于经历过70年代的朋友们来说,是再也熟悉不过的旋律。然而,鲜为人知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南斯拉夫,是一个实行了8年义务教育,汽车普及率达到36%,每1.8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每2.1个家庭拥有拥有一台冰箱,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中首屈一指的富裕国家。
《啊,朋友在见》是一首曾经风靡全球的战歌,曾经在世界各地出现过几十种语言的版本。而多数中国朋友最为熟悉的一个版本来自于1969年拍摄的南斯拉夫电影《桥》,在这部电影里,游击队员们唱着这首歌离开家乡,去和德意侵略军作战。
【编者按】:提起塞尔维亚,一些朋友或许还难以在脑海里找到这座巴尔干岛国家的准确位置,但说到南斯拉夫,许多老一辈人马上就能哼唱起“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经典电影《桥》的主题曲,“老朋友”的回忆和故事立刻涌上心头。塞尔维亚既“古老”又“年轻”。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这句台词突然就蹦了出来,可记得,这是哪部电影的台词?对,没错,“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南斯拉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面游击队的接头暗语,《啊朋友再见》是南斯拉夫电影《桥》里面的主题曲,70年代这两部电影,在中国可说是家喻户晓火遍全国,阿尔特曾经就是“英雄”的代名词。
昨天看视频,在一辆塞尔维亚的旅行大巴里,司机播放着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曲,车上的中国游客不由自主地齐声合唱:“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把我来埋葬”,看着屏幕内的司机抹眼泪,屏幕外的我也不禁泪湿眼眶。
当时南斯拉夫是中国最友好的国家,儿时的记忆很浅薄,只记得二战胜利了,从此百姓就过上了好日子,再就没怎么关注过这个国家,没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当年的闻名全球的城市萨拉热窝已经变成一半城池一半坟墓,让人惊讶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