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土地兼并。每次土地兼并到了一定程度,都是社会矛盾最突出的时候。大量的农民被迫失去土地,民不聊生,然后产生社会动荡,甚至王朝更替。然后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社会再进入了相对稳定期。这样周而复始。 历史上土地兼并的原因,都是大量农民被迫失去土地。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其实,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为力了解决或者缓和土地兼并带来的问题,实施过许多的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草拟的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年间的摊丁入亩制度,民国孙中山提出的节制资本与扶助农工、联俄、联共三大政策,中共在解放区的土改,国民党在台湾的土改等。
土地兼并在古代两千多年历史里都是个顽疾,历朝历代的明君都在致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没有一个成功根治的。毕竟土地兼并的本质就是大贵族大地主集中资源的一个过程,要抑制一个人的贪婪都困难,更何况要抑制一个阶层的贪婪。
大家好,我是山哥一个在农村长大的80后,写农村人,农村事2025年1月11日山哥的第81篇原创文章今天聊一下关于土地流转后的事儿,有网友担心当农民的土地大都流转出去出后,会不会出现类似古代的土地兼并的情况,从而导致老百姓吃不起粮食!这样的情况,在当今的社会有可能发生吗?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有关数据计算,我国户籍人口意义上的农民有7.71亿人之多,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54.60%;但作为农村人口意义上的农民,已减少到5.10亿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36.11%。
两税法永泰元年又命令:“其百姓除正租庸外,不得更别有科率。“永泰元年五月,京兆尹第五琦奏请夏麦每十亩官税一亩,企图实行古代的十一税制,实际上是加重地税。广德二年到永泰二年已开始征青苗地头钱,按垦田地积,每亩征税十五文,也是按占有土地的面积课税,不过是征钱而不是征租。大历四年又先后
名义上说是把近京各州县“无主荒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实际上却是不分有主无主大量侵占畿辅地区汉人居民的产业,“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内所有皆其有也。妻孥丑者携去,欲留者不敢携。其佃户无生者,反依之以耕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