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吴德玉近百年前的正月,北平城里还沉浸在一股浓浓的春节节日氛围中。一场隐秘的征途悄然启动。1933年2月5日夜(正月十一),立春第二天,一批国宝级文物从紫禁城神武门广场起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鲸吞东北又觊觎华北,故宫文物危如累卵。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白化动物是自然界中一类奇特而神秘的个体。2019年,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现一只白色大熊猫。↓如今,这只白色大熊猫已在当地保护部门的守护下健康长大。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首度公开了它的完整影像。
南都讯 记者林敏儿 通讯员唐小惠 12月4日下午,“万千华彩——明清珐琅器特别展”在深圳珠宝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深圳珠宝博物馆与垽宝轩美术馆精心筹备,共展出明清珐琅器119件,为观众呈现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享受。开幕式上,深圳珐琅创新发展联盟宣告正式成立。
中新网南宁6月8日电 (张广权)中国清代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中的牛、虎、猴、猪4尊兽首,7日晚间亮相广西南宁,民众得以“零距离”一睹国宝风采。当晚,广西规模最大回流文物展——“国宝沉浮:圆明园兽首暨回流文物特展”在南宁开幕。
又有38件文物回家!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4月17日,国家文物局从美国成功追索38件流失文物艺术品。经初步鉴定,专家判断该批文物大部分为明清时期我国藏传佛教文物,其中的牙雕、木雕作品以及壁画残片较为罕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这张照片,得有50年了吧?新华社记者给我们拍的,师父带着我给莲鹤方壶做复制。”看着一张黑白照片,78岁的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原副主任曹静楼感慨万千。曹静楼看到的这张照片,正在新华社主办的“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闻摄影展上展出。照片上,左边的年轻人正是曹静楼。
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帛书实物。2024年9月10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帛书传奇》启动仪式上,首次披露了子弹库楚帛书流失到美国的重要物证之一,现存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柯强档案里的一封信。
7月27日,在第3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国博研究院副院长霍宏伟讲述了昭陵两骏望长安——追寻国宝流失的故事,并进行了《望长安:海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故事》新书分享会。“我在国外看到那么多中国文物,没法把它们带回来。
悠悠岁月,尘封着历史的记忆;漫漫时光,蕴藏着文化的瑰宝。2025年1月7日至1月23日,一件承载着千年古韵的稀世珍宝——由四川博物院收藏、出土于彭县竹瓦街青铜器窖藏的西周羊首六涡纹铜罍,在彭州市博物馆展厅《天彭藏珍——彭州市精品文物陈列》的“远古足迹・古蜀要地”单元中闪耀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