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京灵谷寺游览,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文物——飞来剪。这件东西是做什么用的?众说纷纭,到现在尚无明确的答案。 灵谷寺“飞来剪”位于志公殿前面的草地上,形似剪刀,也像一个“X”,四个角比较圆润。中间有两条平行的突起,突起外侧对称分布两个对称圆孔。 这件“飞来剪”长1.47米,宽0.
引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时候,因为科学知识的不足,所以古代人民普遍比较愚昧,很信仰神灵鬼怪。为此,古代人民也是根据很多无法用常理的解释的事物,编造了很多的神话故事。基本上在现代的考古活动中,专家每挖掘出来一件文物,可能这件文物的背后都会牵扯出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来。
玄武区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单,包括戴笠墓□金陵晚报首席记者 于峰紫霞湖水塔、竺桥、灵谷寺双铁镇、胭脂井、丰润门、戴笠墓……昨天,玄武区文化局公布了该区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名单,并且在市文广新局的官方微博“南京文化发布”上做了公布。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 云鬓珠翠,礼和万方。文物不仅述说着历史,也蕴含着华夏文明的丰富情感。当文物穿越千年,与当代潮流碰撞,又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国际博物馆日到来前夕,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去看看吧。
曾有一位由中国摄影师(不是朱偰先生)拍摄的南京旧影,这批照片结集的摄影集,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这位摄影师,名叫郭锡麒。郭锡麒(1896——1976),广东中山人。1913年,曾在上海柯达公司、花旗银行任职员。1914年开始摄影创作活动。
福建日报APP-新福建10月19日讯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漳浦县剪纸协会会长高少萍、副会长陈燕榕、卢淑蓉通过网络向驻英大使馆的同胞们讲解剪纸知识,让大洋彼岸的同胞们感受到中国剪纸文化的魅力,领略到漳浦民间剪纸艺术的精髓,进一步传承弘扬非遗剪纸文化。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为“窗花”。尤其在春节期间,剪纸成为家家户户装饰房屋、寄托祝福的重要习俗。这一传统流传至今,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常见的图案有福字、生肖、花卉等。中国剪纸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8年,敦煌剪纸就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彰显敦煌艺术的重要元素。敦煌剪纸艺术传承人庄生娟以莫高窟为题材,进行剪纸艺术创作。她的作品有拈花一笑的菩萨、栩栩如生的飞天、雄浑大气的九层楼,敦煌文化在她的指尖实现了艺术与文化的奇妙融合,焕发出新的活力。
1930年9月,《兴华》第27卷第34期,刊载文章《南京名胜古大剪》,其中云:南京宝塔山,在朝天宫后,塔已不知于何时圮去,俗名宫后山,为南京中贫民之最后归宿地,野犬噑吠,朽棺暴骨,盖系一城市中之鬼市也,其邻为农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