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岳秀坤(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波斯化”的构词方式类似于“希腊化”,指的是受到波斯语言文化强烈影响的社会与人群。美国世界史学者马歇尔·霍奇森在1975年发表的遗作《伊斯兰的历程》中首次提出该词。
来源:环球时报 编者的话:当地时间2月4日,美军连续第三天在中东地区发动袭击。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当天对媒体表示,目前的空袭“只是个开始”。随着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中东地区的结构性旧矛盾被重新激活,冲突迅速外溢到多国,导致该地区再次陷入动荡。
阿拉伯帝国曾经是一个辉煌的文明,对中东和北非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扩张和统治之后,阿拉伯帝国开始走向衰落,并最终在13世纪被蒙古人征服,我们将一起探讨阿拉伯帝国的衰落和分裂导致的内战和政治动荡,以及这种动荡为欧洲殖民主义者提供了机会,从而进一步削弱了阿拉伯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作者:王文浩《世界文明中的技术:四海一家,跨越千年的对话与交流》(以下简称《世界文明中的技术》)一书,概述了自公元1000年起横跨千年的世界技术发展传播史。这场讨论围绕着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技术对话、环境制约和工业革命。
向达先生在1929年撰写《元代马可孛罗诸外国人所见之杭州》一文时,定然仔细研读过洪钧《元史译文证补》。他在该文注释中已明确提示:“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卷十五《海都补传》、卷二十四《木剌夷补传》之注中,亦曾提及马哥孛罗,作谟克波罗。以马哥书中之乃颜及木剌夷事迹,证补《元史》。
蒙古帝国的崛起背景在 13 世纪初,世界格局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态势,为蒙古帝国的崛起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舞台。当时,华夏文明区处于分裂状态,宋朝偏安江南,金国雄踞北方,西夏则在西北割据一方 ,三国鼎立,互相制衡,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