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影视新媒体中心【陈波编辑】1982年12月刚刚成立的宜昌市文联,向全市文艺工作者提出“写三峡、画三峡、照三峡、唱三峡”的号召。我带领几位文朋诗友,满怀激情地走进长江三峡采风,多少回风里去,雨里回,浪里上、涛里下······。
华龙网讯(记者 吴礼霜 实习生 龙言)跨越1200年,承载12000字的白鹤梁题刻上到底记录了些什么?白鹤梁专题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华龙网记者 陈毅 摄日前,白鹤梁题刻登上央视栏目《国家宝藏》,沉睡千年的国宝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原标题:听文物讲故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江下探寻千年瑰宝新华社记者赵佳乐、吴燕霞、吴楠重庆市涪陵区素来有一句民谚:“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白鹤梁原是涪陵北部的长江中一道长1600米、平均宽约15米的天然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鹤群集梁上,展翅嬉戏,故得此名。
悠悠尼罗河、滔滔长江水大江大河奔流不息滋养了辉煌璀璨的文明在埃及开罗河中岛上有一根人工立柱这种测量水位的标尺被称为“尼罗尺”用于测量尼罗河汛期水位几千年来被用来预测年度农业收成↑埃及开罗的罗达岛尼罗尺外部建筑在中国重庆江中有一道天然石梁上的题刻因古有白鹤栖于梁上,得名“白鹤梁”记
【来源:钱江晚报】深水照明系统下的白鹤梁题刻游客在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参观“长江之歌”文化考察队第二路来到长江沿岸一个特别的博物馆。它位于长江重庆段水下约40米的深处,这就是“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新重庆-重庆日报 老高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们从渝北区新牌坊驱车出发,沿着沪渝高速公路东行。沿途风景如画,山峦叠翠,风吹稻浪,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之中。阳光透进车窗,洒在身上,温暖而舒适,约1小时车程,就到了被长江和乌江簇拥的历史厚重之城——涪陵。
8月3日,央视栏目《国家宝藏》迎来第四季收官国宝盛典。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白鹤梁题刻成功入选本季节目的中华文明标识国宝文物,白鹤梁的前世今生再次走进大众视野。白鹤梁题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当晚,来自全国9大文博机构的27件国宝的前世今生故事一一亮相。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位于长江涪陵江段水下深处,见证了长江千年水文题刻,“水下碑林”被保护、传承的故事。这道天然石梁,记录了自唐以来长江枯水年的水文资料和大量历史名人的诗词真迹,通过采用“无压容器”建成水下博物馆,让千年文化遗迹得以继续流传。
8月3日晚,在《国家宝藏》第四季收官节目中,重庆涪陵白鹤梁题刻入选“《国家宝藏》年度中华文明标识”。历时3个月时间,《国家宝藏》第四季10期节目已完结,9座历史文化遗产、27件国宝一一呈现后,依旧按照传统从每座历史文化遗产中,评选出一件国宝成为“《国家宝藏》年度中华文明标识”。
2023年1月4日,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岩石力学与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荣誉讲席教授葛修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
本报记者 林子涵在中国重庆,江中有一道天然石梁,因古有白鹤栖于梁上,得名“白鹤梁”。石梁上的题刻记录了长江涪陵段千余年间的枯水水文,指导农业生产。图为近日,游客在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地上陈列馆内参观。
央视网消息:在2024年的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成都博物馆策划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推动博物馆教育职能向多元化扩展,进一步拉近藏品与观众的距离。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了更好地契合这一主题,成都博物馆针对各展厅特色,设置了不同学科的创新课堂。
中国长江三峡大坝工程是中国21世纪的工程,于1994年正式开工兴建,在1998年长江截流修好了大坝,但是刚刚修好就发生了一件是,就是三峡大坝长江上游水位上升100多米,所有的生态和景观都发生了变化,我们今天所看的的三峡,是假的三峡,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哪些地方已经不存在了,或者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