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丛丛古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在历史长河中,书籍生产材料与工艺的发展衍生出不同的装帧形制,其中既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彰显了匠心之美。早在距今约35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表示书籍的“册”和“典”字。
“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暨评奖”始于1959年,自2009年举办第七届起,正式更名为“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展览和评奖促进了汉语出版物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发现和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蜚声国际的优秀书籍设计师,成为汉语出版的荣耀。
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于9月25日举办“鲁迅先生与书籍装帧”展,从本馆的唐弢文库、巴金文库、倪墨炎文库、侯金镜文库等作家藏书文库中,提取了鲁迅先生的著作及其参与装帧设计的书刊版本共61种展示给公众,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
图说:展厅现场新民晚报讯(记者 乐梦融)手工图书装帧工作室的兴起,助推着才华横溢的艺术设计师,小王子、007系列、张爱玲系列、阿加莎系列等经典版本“改头换面”,依赖时尚和走心的装帧设计图书成为艺术收藏者的新宠。
古籍修复不仅仅是一项精湛的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蕴含着古籍装帧的美学价值。古籍修复师李莉介绍称,古籍装帧形式有14种,包括卷轴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等,每一种装帧都蕴含着独特的美感和实用价值。装帧不仅仅是对书籍的保护,更是对阅读体验和艺术美感的提升。
书籍作为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必备的“精神食粮”,书籍文字记载从甲骨文到简帛,形制从线装书到电子书,书籍的发展变化随之亦愈发精致。因此,现在评价一本好书,不但要求在内容上有价值,在书的装帧也愈发精益求精,美观精致、风格鲜明。
作为书籍设计的主要构成,书籍装帧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能够有效地传递书籍中 存在的情感,也可以向读者全面传递创作者的思想理念,让读者更深切地体会到书的独特魅力。如何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灵活合理地融入传统文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光明日报记者 荣 池书籍装帧,是一种将内容、形式和功能融为一体的艺术。从主题提炼到风格确立,从材料制备到工艺选择,从封面设计到版式布局……一本书的诞生,倾注了书籍装帧艺术家的心血与巧思,是一次对技术、美学和文化的深刻探索之旅。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玖伍文化城古籍书店展出了一套百米长“龙鳞装”版《红楼梦》。“龙鳞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帧工艺,该工艺已失传了千年,唯一一本传世“龙鳞装”实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沈阳人张晓栋及其团队,历时四年让“龙鳞装”这门古老技艺重现风采。
在中国书籍装帧形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线装书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线装书之所以在特定的明中期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因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逐步分析线装书的出现因素,对线装书正式登上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历史舞台做出综合的分析和探讨性研究,同时在承袭和发展中国古代线装书上做一些讨论。
纵观中国古代史籍,先后经历过简策、帛书、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等十余种装帧形式,而其中一门装帧艺术在古籍装帧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不得不说到宋版书的装帧——蝴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