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曼仲藏香制作现场正在劳作的工人们。说起尼木,大家很自然会联想到藏文的创始人吞弥·桑布扎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藏香。从吞弥·桑布扎故居沿着山路向前去,就会来到吞·曼仲藏香项目的制作场地,这一处不算大也不算豪华的院落,就是旦增格西梦想开始的地方。
中新网北京10月27日电(赵丽)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镇吞达村是藏香的发源地,藏香制作技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里几乎每家村户都会制作藏香,这一产业为当地村民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同时,工作的灵活性允许他们更好地平衡农业生产和其他生计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拉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加措正在制作藏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特别设立西藏拉萨分会场,这届春晚恰逢春节申遗成功,主打“非遗版”特色。一时间,全国各地掀起非遗文化探讨热潮,大众对非遗节目登上春晚满怀期待,“非遗”无疑成为本届春晚的热门话题。
点燃一支藏香,氤氲千年的香气就飘进了日常的生活。十年相约,西藏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成果作品展走进首都北京,不仅带来了唐卡、传统雕刻等精美工艺品的艺术震撼,还将数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聚集一堂,以活态展示将非遗文化完整呈现出来。
感受广袤高原上代表性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焕发出的时代活力今天一起走进尼木邂逅吞弥桑布扎的故居探寻“藏香文化之源”走进尼木藏文字创造者吞弥桑布扎是吞巴家族的祖先,吞达村内至今还保留着1300年前吞弥桑布扎的故居。故居内多处壁画和内部设施依然可见历史印记。
图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林旦成扎华在研磨藏香原材料。薛蒂 摄1月17日,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林旦成扎华在制作藏香。随着春节临近,年味渐浓,祈福上香的民众日益增多,藏香需求量随之增加。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非遗:藏在深闺有人识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文化信息资源,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遗,对于经济、文化发展意义重大。青海,一片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的沃土。
“轰隆隆、轰隆隆……”拉萨市尼木县吞巴镇村民次仁扎西的藏香加工坊内,机器轰隆作响,工作人员正忙着加工藏香。此时,尼木县供电公司员工正在次仁扎西的藏香加工坊,帮助他检查用电线路及设备。近年来, 国网西藏电力紧跟藏香产业链发展,超前谋划建设配套电网,全方位服务藏香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驻四川记者 付远书将混合各种纯天然香料及藏药材的香泥放入由牛角制成的工具中挤压,一根根粗细均匀的藏香便初具雏形,再经过晾晒、包装,便可进入市场,销往全国各地。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的慈愿藏香非遗工坊内,42名员工在工坊负责人谢拉的带领下辛勤工作着。
由市妇联、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市商务委、市文旅局指导,上海市妇女儿童服务指导中心主办,上海消费帮扶联盟、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徐汇区妇联协办的“龙腾盛世 汇聚巾彩”——上海市妇联庆“三八”公益市集暨“非遗女性传承人联盟”、“上海+消费帮扶巾帼共创基地”成立仪式在3月6日上午隆重举
中工网讯 为激发企业职工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育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严谨专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近期,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总工会积极开展首届拉萨工匠推荐选树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7200平方米的展厅,以黄河农耕文明、黄河面食文化两大板块充分展示黄河流域非遗保护成果;沿黄9省(区)60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30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静态展示、动态展演、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带领与会嘉宾畅享黄河沿岸独具魅力的乡土风情……11月7日至1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
近日,“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在武汉市四美塘文化公园火热启幕。为期五天的展览将长江流域的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了市民身边。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多样的非遗项目,还特别推出了“长江情怀”“感知长江”“品味长江”“乐赏长江”四大板块,为市民呈现了一场视听和味觉的双重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