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也称七巧节、乞巧节、巧夕等,是起源于中国汉代的古老民间节日,最早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意即汉朝宫娥彩女经常在七月七日这天在开襟楼拿丝线穿各式各样的针孔,人们纷纷效仿。
“和面、发酵、揉面、捏塑、上锅蒸...做面塑的每一步都要用心,才能让老百姓吃得安心、放心。”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小凤由衷感叹,“做面塑26年以来,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学会与时俱进,才能将面塑技艺不断发展和传承下去。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天羿造型惊艳的龙凤呈祥、形象逼真的荷花、美轮美奂的孔雀、娇艳欲滴的花朵……在毕作刚工作室里,除摆满了各种创新面塑,还聚集了一批同样喜爱面塑的人。家住济南的毕作刚,1988年出生,2014年毕业后做过销售、外卖等行业。
山西晚报讯(记者 刘江 通讯员 张东明)3月16日,“霍州杯”黄河流域九省(区)非遗花馍展演在霍州市开幕。来自山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自治区)的150余件代表性特色花馍作品参加了展演活动。
新华社济南2月23日电(记者杨文)过年期间,非遗项目“龙灯扛阁”表演热闹欢庆;博物馆里,龙元素文物广受民众追捧;与生肖文化巧妙结合的“龙”年文创走俏市场……今年春节,中国神话里的“龙”穿越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结合,让更多中国人感受到龙文化的丰富深刻内涵。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山东手艺人传承非遗中的“龙文化” 以独特贺礼迎龙年中新网济南2月9日电作者 孙婷婷甲辰龙年春节临近,山东草编、剪纸、面塑等非遗手艺人纷纷亮出绝活,围绕独具中国特色、绵延数千年的龙文化,以“龙元素”为主题创作出“草编龙”“龙凤呈祥”“二龙戏珠”“龙飞凤舞”“龙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6日讯 近期在德州,一款花篮馒头火爆出圈,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与喜爱,订单络绎不绝,玫瑰花篮、牡丹、祝寿花馍蛋糕……这些全部出自一个24岁女孩之手。孙家花馍负责人孙倩告诉记者:“去年在德州开了一家花馍店,每天就和这些漂亮的馒头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