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万元,就能体验七天支教生活,还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和乡村助学调研报告!一些机构在宣传中强调支教的“公益性”,却收取高额费用。不少网友质疑,“支教研学是公益还是生意?”“难道公益也能论斤卖了吗?”一边是机构高价贩卖公益证书,挣得盘满钵满;一边是消费者花钱换证书,顺便短期旅游。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 2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客户端发表题为《“假支教”暴露管理监督失位》的评论。最近,媒体曝光了一些借支教之名牟利的乱象:有一个收费8000元的所谓“6天5夜支教项目”,一半安排是与支教无关的旅游和当地文化体验。
深陷头条热榜漩涡榜首的网红美女博士,官宣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表示将跨界投身教育事业,成为一名光荣的支教教师。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掀起了轩然大波。作为千万粉丝博主相宜,她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此次选择支教更是让网友们热议不已。
近日,B站博主发布的一条质疑短期支教成为生意的视频,获得了160万播放量,“旅游支教”活动也因此进入公众视野。去年以来,此类以“支教”为名的旅游团十分火爆。记者发现,旅游支教目前已演变为成熟的产业链。(1月24日潮新闻)所谓支教,是指支援落后地区乡村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
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冷宇 徐湘东暑假将至,一些研学、培训机构推出的“公益支教”“公益研学”项目,面向学生群体招募“志愿者”,到相对偏远地区参加“支教研学”活动,7天时间一人收费上万元,“公益”变“生意”,引发网友热议。这些地区真的需要这样的“支教研学”吗?
这种所谓的公益支教研学项目,把大凉山的孩子当成了商业研学的道具。图/网络视频截图大凉山似乎成了“公益支教的秀场”。尽管距离暑假还有大半个月,但不少研学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早已售罄,甚至还有候补者正在排队等捡漏。
案例类型包括依法从严打击假借“公益”、投资理财、微商营销,利用网络社交平台等实施的诈骗犯罪,体现了广东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坚持从严惩处、全链条打击、全力追赃挽损,实施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财产安全。
极目新闻暑假还没来临,一些旅行公司开设的“7天支教研学”活动已提前开售。它们把全国各地未满18岁的中学生,带进四川大凉山当“支教”老师,报名费上万元,住在星级酒店。活动期间,这些学员会向大凉山的孩子授课,还将实地参观村落。这真的是“支教”吗?还是披着公益外衣的营利新手段?
近期,B站博主发布视频质疑短期支教成为商家生意,引发网友热议,与之相关的“旅游支教”活动也因此进入公众视野。该博主称,自己参加的支教活动是收费项目,5天时间除去来回时间,剩下给孩子讲课的时间仅为3个半天。有相同困惑的还有在浙江读大四的小于。
暑假马上就要到了,很多孩子家长准备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比如支教研学游。有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研学机构现在已经把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由此,大凉山好像成了“公益支教的秀场”。
大凉山似乎成了“公益支教的秀场”。尽管距离暑假还有大半个月,但不少研学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早已售罄,甚至还有候补者正在排队等捡漏。为什么去山区支教还要花钱呢?这其中是有什么“猫腻”吗?大家跟着小绵羊一起走进今天的节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