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君高克勤陈寅恪是一代学术大师,一提起他,人们往往会想到他在北京、在广州、在西南联大乃至在海外的经历,从陈寅恪人生的脉络来看,上海似乎只是他占据时光不多的一站,但实际上,上海给陈寅恪先生的人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记。陈尚君:著名学者,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在民国时期,中国各派系都涌现出很多很优秀的学者,其中一人尤为著名,在历史、古文学、语言和诗词等众多领域有颇有研究,虽然他没有什么学位学历,但是却出任清华的导师,没有发表过教授对应的论文,但是他的课却座无虚席,就连清华的导师也跑去听讲。
民国以后为何没有大师了?读懂陈寅恪先生就懂了民国多大师,在今日看成为好多人吹牛谈资,说起人物各个头头是道,讲起段子来那是口沫横飞!话说,借别人光亮点评天下之余,除了满足了无数人物内心的虚弱感,有意义吗?借力这事吗,个人是不太认同的,不是自己的,终究差点意思。
http://epaper.hljnews.cn/bfsb/html/2014-05/08/content_1115330.htm国学大师梁启超称“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陈寅恪:20世纪“全中国最博学之人”鲁先圣20世纪中最有学问的中国学者是谁?
最近我在看《南渡北归》一书,陈寅恪的言行尽显中国文人的骨气,他的形象在我心中立马高大起来。日本占领北平后,陈寅恪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的右眼视网膜给弄脱落了,大夫想让陈寅恪留在北平好好治病,但陈寅恪却坚决地说:“我就是瞎了,也得去南方,打死我也不留在日本鬼子的地盘。”
京都静源,原名刘正,曾供职于武大等校,现据闻在美某私立公司发问之人“京都静源教授”,即刘正先生,是从气功起家俨乎其然的“高人”,更是著名黑陈专业户,这些年挂着武大、人大等校的旧衔高冠,四处露脸炒作,鼓噪带节奏,竭力要给陈寅恪送上一个“汉奸”称号,加以绞索。
第十位曹 植(192年-232年)曹植自幼聪慧出众,十岁出头,即能诵读四书五经及先秦两汉辞赋,对诸子百家亦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被曹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南朝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其文采盛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