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孝悌” 说“孝悌” (2013年8月)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这首诗,是为了劝人兄弟和顺所写的,用着三个故事。那田三嫂为人不贤,仗着自己有些嫁妆,看见夫家一个锅里煮饭,一张桌上吃东西,不用私钱,不动私秤,即使私下要吃些东西,也不方便,日夜在丈夫面前撺掇:“公堂钱库田产,都是伯伯们掌管,一出一入,你完全不知道。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弟子规》开篇提出的“孝弟”,就是“孝悌”。古文中,“悌”是个后来字,“弟”就是“悌”,甲骨文中也没有“悌”,只有“弟”。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弟”字的前世今生。
曾经在知乎上刷到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对父母好吗?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可真的细想起来又觉得心里不踏实。我以前也觉得自己挺孝顺的,每个月都给父母打电话问候,买东西时也不忘给他们捎一份,年节时都回家陪他们过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民间故事蕴含着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生命活力,是人民大众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的重要载体。追溯民间故事所包含的普遍性及其民俗根源,可以揭示中国民间故事对故事原型的诗学传承,发掘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世界观、生活观。
早在11年前,2013年4月19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孟子》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势磅礴、语言生动,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