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前天晚上11点左右,发布了一篇图文,说实话,真的有点费力不讨好的节奏,写的是一个云南女孩野外求生的故事,打心眼里佩服她,我看了她原视频半个月,花了4个小时写内容,2000多字,1个小时整理图片,赶在12点前发出去了。
长征组赋初步完成,请大家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历时三年,修改百遍。三年来, 为深切回顾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系统总结红军长征的伟大成就及其历史意义,全面准确提炼长征精神及其深刻内涵,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本人以时间为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点,采取点线结合的办法,先后创作完成了《长征组赋》,共九篇:
简书作者白菜饺子说,《千与千寻》不是一部“觉得很好”的电影,它是一部教人思考给人力量的书,值得一读再读。文/白菜饺子前前后后我也不过才将《千与千寻》看了三遍,每看一次都间隔三五年。但是每次听到或看到“千寻”这个名字,脑海里都会闪过几个画面。
风吹树叶的窸窣声,洗衣机运行的轰隆声,车水马龙的嘈杂声……29岁的赵蚰竹每天都在学习捕捉世界上不同的声音。4岁时,赵蚰竹被确诊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左耳和右耳的听阈值分别在110分贝和90分贝左右,在医学上被判定为重度神经性耳聋。从那时开始,她只能靠着右耳仅存的微弱听力探索世界。
作者:侯宏伟充满治愈感的童话,给人温暖、感动和希望。我们读童话,能感受到纯真的美好、大胆的想象,获得内心的快乐和面对困难的勇气,汲取成长的力量。你是否好奇,写童话的作家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走近有30年童话创作经验的王一梅,跟着作家学写作。
大家好,我叫小石头,今年31岁,是一名体制内的公务员,从事文字工作。周围的人,都朝我投来了羡慕的目光,仿佛我走进的不是体制,而是神殿,而我也被成功催眠,在朝九晚五的生活中,岁月静好的活着,自诩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这样,我“混”了6年。
封面新闻记者 李媛莉在光明日报社的社史展厅里,陈列着7张报纸大样的改样稿,泛黄的纸页上,留有鲜艳的红笔圈改痕迹。1978年5月11日,7次改样的内容见报——当天的《光明日报》头版,刊登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短短六千字,激荡四十余年。
前几天修改了一篇文章,感觉修改的不太合适,又修改了几次,两篇文章都是这种情况,自从那天之后,发的文章推荐量就一落千丈,之前最多的时候,一篇文章有几十万的推荐,现在只有几百。这种情况怎么处理,怎么恢复推荐量啊?需要多长时间恢复,有什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