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郎加泽仁(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西学东渐这一历史进程,将欧洲的科学知识、方法和精神引入中国,为中国的科学体系注入新的思维方式与发展契机。按时间顺序,明末清初至耶稣会解散时期是西学东渐的起始阶段,也是科学思想在中国的萌芽时期。
但当时中国在大多数领域并不比欧洲差,甚至还要先进了不少,何况传教士数量有限、知识有限,带来的只是一些零星的知识,而传教士来到的是一个至少不比整个欧洲差的文明国度,获得的知识远超他们带来的,因此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当时实际存在的是以东方文化为主导“东学西渐”。
明末清初时期的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的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等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的士大夫的心态是复杂的,羡慕嫉妒恨交织在一起,于是产生了两种态度,一,是把西学纳入中国传统思想之中进行重新解说,将所有的新见解说成是中国古之已有的的东西,使这些新见得到中国“国籍”。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作为史学术语[注 1],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跟部分前英国殖民地等西方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斥和抗拒,到逐渐接受,甚至有人要求“全盘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