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对历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因为看过大明风华而变成了明粉,但大明风华的原名是:《大明皇妃孙若微传》,它只是一部带有历史背景的家庭剧和恋爱剧,借由朱家几代人之间有趣的日常互动、朝堂上的共商国事,生活中的打闹嬉笑来吸引粉丝和播放量的,并不能当真的历史来看。
相比其它朝代,明朝言论文化自由到底有多开放?在当时涌现出了很多私修明史的著作:如张岱的《石匮书》及《后集》,查继佐的《罪惟录》,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傅维麟的《明书》,万斯同的《明史稿》,潘柽章、吴炎的《明史纪》等等;
刘悦公元前772年,郑桓公“寄孥”在,现在的郑州市西南的亰襄城村,这个村那时候是一座历史古城。第一次到这个村的时候,那里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麦地里有一段土墙,和周围的环境没有什么两样。城墙貌不惊人,可它已经在这里屹立了2700多年了。
了解历史文献出处对学习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知道文献的出处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其可靠性和权威性。例如,官方编纂的正史通常比私人编纂的文献更具权威性,但私人文献可能提供不同的视角和细节。了解出处有助于我们判断文献内容的可信度。
这时候肯定有人会讲了:“《明史》最不可信了,都是清朝人抹黑大明写的,毫无价值,只能当小说看。”毕竟一路从顺治朝修到乾隆朝,相较于仅仅耗时两年的《宋史》以及更短的前后只花了331天的《元史》,这两本书的无脑堆砌、前后矛盾、重复遗漏的情况,作为一本书,《明史》在完成度这块是真没得说。
明末清初有位史学家叫谈迁,他一直立志写一部明史,后来用了26年时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终于著成多达500万字的《国榷》。然而,尚未付梓的书稿却被人偷了。面对沉重打击,已经五十多岁的谈迁没有垮掉,只是说“我的手还在,不能就这样中止”,于是执笔重写。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祯在煤山上吊,在其身旁留下一个血书遗诏:“朕自登极十七载,三邀天罪,致虏陷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颜见先皇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将文官尽行杀死,勿坏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流寇长编》。
1644年,明朝灭亡,使得许多士大夫的精神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当时出现比较著名的明史著作有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査继佐的《罪惟录》、张岱的《石匮书》、傅维鳞的《明书》、计六奇的《明季北略》《明季南略》等。
明朝末年历史曾经是“一锅粥”,因为战争导致原始史料缺失匮乏,又因为满清统治者的政治高压导致相当一部分有价值的史料被销毁。但是,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记载传统的国家,在社会动荡王朝鼎革的时代中仍有人悉心记录历史。
第一单元知识点1.《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2.“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