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一个政权发展到高峰时,特权阶级便开始寻求制度上的自我松绑,生殖上采用圈内繁殖,社会阶级逐步固化,保护权利不外泄是维护特权的根基,同时在生活上开始腐化,权利的滋味让人欲罢不能,没有人真正在意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对民众的承诺。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有关数据计算,我国户籍人口意义上的农民有7.71亿人之多,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54.60%;但作为农村人口意义上的农民,已减少到5.10亿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36.11%。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土地兼并,在古代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各种阶级都想获得土地来壮大自己。在王朝刚建立的时候,土地得以重新分配,平民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所以他们在这段时间中生产的积极性是最高的,在王朝早期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出现盛世的时候。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其实,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为力了解决或者缓和土地兼并带来的问题,实施过许多的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草拟的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年间的摊丁入亩制度,民国孙中山提出的节制资本与扶助农工、联俄、联共三大政策,中共在解放区的土改,国民党在台湾的土改等。
土地兼并是影响封建王朝存续的重要原因,但单纯的重新划分土地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在新王朝诞生初期,由于连年战争,产生大量无主的荒地,因此在王朝初创时期,国家拥有大量土地,随着王朝统治时间的延长,分给百姓、贵族等的土地越来越多,国家掌握的土地变少,在封建王朝以土地作为衡量财富标准的情况下,国家的财富渐渐被贵族超越,这使得国家在制裁贵族的土地兼并行为时,能力逐渐减弱,难以抑制贵族对土地的兼并。
在古代,每一个王朝覆灭的背后,似乎都能够看到土地兼并的影子,土地兼并不是导致王朝覆灭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但绝对是改朝换代的催化剂,每一次大规模土地兼并的背后,都伴随着国家和贵族豪强对百姓及税收的暗中博弈。
宋朝时期,政府放任土地兼并的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农民失去土地和生计。在那个时代,土地是非常重要的财产,土地兼并现象导致了大量财富流向少数人手中,这不仅加剧了贫富差距,而且也加重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