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联合华大集团旗下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华大基因智惠医学研究院对1063例结直肠癌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了一系列与癌症不同阶段相关的基因,并识别了结直肠癌关键预后因子,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治疗及预后都提供了数据基础,相关研究于8月7日发表于全
不过,近期一项由Walter M, Hansen E, Hamid S, Carozza D, Mann G, Roche C, George A, Attwood K, Case A等人开展的研究,为这个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现代快报讯(记者于露)日前,南京邮电大学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的汪联辉教授和罗志敏教授团队,与澳门大学的代云路教授团队合作,在肿瘤放射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新进展。与放射治疗相比,团队研发出的二维利塞膦酸—锰纳米带免疫佐剂对癌细胞的抑制率超过85.6%。
来源:【濮阳日报】记者1月24日从华南理工大学获悉,该校张云娇教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发表成果,介绍了基于多功能仿生纳米受体的NanoTAC技术,以及在利用NanoTAC技术靶向降解突变p53的癌症精准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深圳讯(陈泽淳 刘冉冉 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刘芳)为期4天,12月9日闭幕的第九届珠江国际胃肠肿瘤学术会议宣布,今年7月曾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肿瘤耐药机制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司替戊醇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正式落地深圳同步启动,为肿瘤耐药患者带来曙光。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1月19日正式公布,13项成果荣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其中,“长链非编码基因系统发现分子特性和功能的理论研究”的第一完成人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赵屹。在接受采访时,他介绍了这一成果的应用前景。
新华社昆明10月18日电(记者丁怡全)保乳术为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手术方式,成功的保乳术既要保证局部无残留病灶,又要兼顾患者的美容和心理需求。为满足这两个条件,需要一种实时、精准判定癌症边界的新方法,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再手术率。
澳大利亚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局4日发布公报说,该机构领导的一项国际研究发现,白血病等多种癌症与使用手机没有关联。研究报告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际环境》杂志上。公报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正在编撰一份关于无线电波暴露对健康影响的环境卫生标准专论。
中新社合肥8月4日电 (记者 吴兰)记者4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获悉,该院王宏志、聂金福、洪波课题组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生物样本库团队近日在肿瘤早筛领域取得新进展,研发了一种胃癌早期无创检测技术。
这项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牵头,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苏州大学、海南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多家机构完成,研究成果发表在2025年1月2日的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上。
今天上午,“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表彰大会在上海市政协举行,授予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和提名奖13项。据统计,这些项目研发总投入17.72亿元,其中产学研合作经费6.25亿元,累计销售收入222.82亿元;项目平均合作周期3.
中新网上海2月5日电(记者 陈静)记者5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的最新研究发现,阿尔法核素既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更有“隔山打牛”的肿瘤次生歼灭能力,有望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手段。这是国内首个围绕阿尔法核素发射体铅-212开展的临床前应用研究。
中新网昆明2月19日电 (记者 胡远航)记者19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刘振牵头的课题组发现一种抗癌蝙蝠——大足鼠耳蝠。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图为大足鼠耳蝠。
参考消息网2月9日报道据法国《世界报》网站2月4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在2月4日世界癌症日警告说,癌症带来的重负在不断增加。2022年癌症夺走了970万人的生命,全球新增癌症患者2000万人。大约有五分之一的人一生中可能会罹患癌症。
作者:除了 Ahituv、Nguyen 和 Rosenbluth,其他 UCSF 作者还包括 Kelly An、Yusuke Ito、Bhushan N. Kharbikar 博士、Rory Sheng、Breanna Paredes 硕士、Elizabeth Murray、Kimberly Pham、Michael Bruck、Xujia Zhou 硕士、博士、Cassidy Biellak、Aki Ushiki 博士、Mai Nobuhara 硕士、Daniel A. Bernards 博士、Mark Jesus M. Magbanua 博士、Laura A. Huppert 医学博士、Heinz Hammerlindl 博士、Laura Esserman 医学博士、工商管理硕士、Tejal A. Desai 博士和 Sook Wah Yee 药学硕士。
肿瘤是全球医学研究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精准治疗肿瘤是实现有效治疗的关键。然而,精准治疗的前提是能够全面、清晰地了解肿瘤内部的分子信息。近年来兴起的空间组学技术有望解决这一问题。空间组学犹如为肿瘤拍摄“分子级高清照片”,它能够在分子层面上全面揭示肿瘤的结构特征。
中国科学家陈小平用疟原虫感染治愈晚期癌症的伟大发现震惊了全世界,让这个春节更加热闹非凡。2019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央视一套《新闻30分》节目向全球宣布了陈小平科学研究团队的重大发明《疟原虫感染免疫疗法治疗晚期癌症》,就此,大家也无需再怀疑再担心是谣言,一切尘埃落定。
11月29日讯,《美国FDA批准上市‘广谱’抗癌药,治愈率高达75%!》的网文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文章用“突破”“人类新希望”等词渲染这款名为“Larotrectinib”的新药,同时文章称该款新药与肿瘤类型无关,被部分人理解为“一种药能治愈所有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