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相信每个心内科医生都能背诵出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传统分类系统,把抗心律失常药物按经典分类法分为4大类,分类的依据是药物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及其与心律失常相关的作用机制,4类药物分别通过抑制Na+、K+和Ca2+通道以及肾上腺素能β受体介导的机制起作用。
前几期我们提到房颤患者服用的几种常见药物,这次我们来说一说治疗房颤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常见的是消化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舌唇发麻、口腔金属味或便秘,少数病人尚可出现头晕、烦躁、睡眠障碍、人格改变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系统症状。
#健康2021#心脏早搏是很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悸不适,胸口有落空感、或者心跳停了一下、心脏跳到嗓子眼的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症状,而是在体检时发现的。那么,有哪些原因会引起早搏?严不严重?如何治疗?今天,徐医生就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来和大家聊一聊。
在生活中大家能都有可能有过心慌的感觉,医学上称为心悸:时间短的只有1~2秒.时间长的可持续存在。各种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等均可引起心悸。在可能引起心悸的各种临床情况中,早搏是最常见的情况之一。在平时的心电图检查中,也往往会有早搏的发现。那什么窦性心律?
可怕的是,房颤可使脑中风的发生风险增加5倍,心力衰竭风险增加3倍,痴呆和死亡风险增加2倍。房颤的发生率在1%~2%之间,而在40岁以下人群中,其发生率仅为0.5%,但在80岁以上的人群中,可高达8%,一般多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亦称心房纤维性颤动,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可能孤立地发生于平素健康的中青年身上。通常情况下患者对其并不算重视,偶尔发作一下,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老百姓大多对房颤的危害性不太了解。
然而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长期服用药物有可能引起慢性中毒,而且有些药物更是会让患者产生精神障碍。抗生素类药:1氯霉素:属广谱抑菌抗生素,是治疗伤寒、副伤寒的药,可引起幻听、幻视、定向力障碍及精神失常等,并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
房颤,常见病,多发病,房颤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漠视。规范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的改善生活质量。首先,什么是房颤?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根据数据显示,75岁以上老年人,10个人中间就有1个房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