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位于北京市中心,面临长安街,是中国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其图形更是被设计入国徽。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建成于1420年,最初名为“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皇城四个门为: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初叫“承天门”,意为“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名“天安门”。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外开放。
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一带,从元大都算起,有大概七百多年历史。历史上这一带有不少富有特色的建筑和构筑物,城市空间和现在完全不同。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分为宫城、皇城、都城几个层次。宫城由皇族居住。皇城由王公大臣居住,包含一些重要的国家机关,并为皇室提供活动场所。
北京的城门,一共有四道,即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在落日余晖之下,信步地在那里溜达溜达,抬头看看那澄碧如洗的北国的高空,和在夕照中闪闪作光的琉璃瓦,头上也许有成群的宫鸦,一路聒噪而来,然后又走向金水桥上,俯视那绿幽幽的太液池的碧波,风来时又吹起一片绿绉,那种恬静而阔大的气象,可以使人流连久之。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前国旗升......”说起北京天安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然而在1969年天安门曾被秘密拆除秘密重建,如今我们看到的正是天安门重建后的模样,为什么要拆除重建呢?天安门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很多触发巨变的政治、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与近代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紧密相连,其空间形态和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折射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营城制度。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是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成为北京老城独特景观秩序的极致体现。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11时15分,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全要素、一次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