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8月22日讯(全媒体记者李琪 通讯员 俞蜀湘 谭双莉 曾星怡)目前,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正在有序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心理健康的疏导也正在进行。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儿少心理科周亚男副主任医师一直关注安置点居民的心理健康,目前安置点的居民以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为主。
15岁的小明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后,性格大变,往日的活泼开朗变得沉默寡言,拒绝与家人交流,甚至在学校也表现得孤僻。这样的变化让父母深感担忧,他们敏锐地察觉到,这场车祸可能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难以言喻的创伤。
目前,全国各地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采取了严密控制人员流动等相关措施,比如交通限行。疫情相关信息铺天盖地,确诊和疑似病例在不断增加,学校和社区也发布了大量疫情防控消息,这些难免引起学生恐慌、焦虑、愤怒等心理应激反应。
疫情期间学生的身心反应在经历疫情危机事件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身体应激和心理应激两类反应。就学生群体而言,最明显的应激反应表现在睡眠、饮食和消化方面,如大中学生因恐惧焦虑而失眠、入睡困难,看电视或手机的时间过长;小学生可能出现赖床、懒散、做噩梦、易惊醒的反应。
地震等灾难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往往超出人们的日常应对能力,容易引发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情绪、生理、认知、行为等应激反应。一、应激反应的表现当灾难事件发生时,人们可能会目睹破坏及死亡,失去家园或亲人,这种突如其来的意外,会引发各种应激反应,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开学第一课”是开展学生灾后心理“复位”工作的重要抓手。今年北京市门头沟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学第一课”聚焦心理健康,以“情景互动式心理班会”形式举办开学典礼,通过一系列心理游戏和活动,助力师生及家长灾后心理恢复。学校是对受灾学生展开心理干预、帮助学生实现灾后心理恢复的主要阵地。
比如亲人去世、地震、考试失利,校园霸凌、竞聘失败等,其事件的共同特点是:事件的性质是负性的,违反了个体的需要与欲求,事件的强度或者持续时间超出了个体的承受或者应对能力,即个体认为此情景自己无法或很难应付。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近期,本市遭遇了特大暴雨灾害,造成近129万人受灾。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公众应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如何帮助需要心理关怀的人群?昨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专家建议,如果严重的心理反应长期无法缓解,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孩子可能会出现这些应激反应:1、有些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害怕、恐慌、担心、生气、烦躁、发脾气;2、有的孩子可能会花大量时间看疫情的相关新闻,反复跟家人讨论;3、还有的孩子可能表现为话少、状态消极,食欲差、睡眠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