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最早起源于夏朝,其实就是皇家祠堂用来供奉皇室祖先牌位的地方。一个人死后要是牌位能放进祠堂里,和皇帝的祖先们一起被供奉,就叫“配享太庙”。因此进太庙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才行。不过古代大臣也是有机会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王大娘子常常把“我父亲配享太庙”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在网络上火速出圈,用于形容某个人具有卓越的能力和贡献,是最高级别的赞赏和认可。网友们将其灵活运用,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幽默感,让“配享太庙”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中的热门词汇。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说一下什么是“配享”。配享通俗地说,就是在祭祀的场所,在主位神牌的两旁供上地位稍低的人的神牌,作为配角,与主位神牌共享供奉的香火。配享在我国由来已久,比如在孔庙中就有“四配”,这四个人都是孔子最有成就的弟子。后来还有“十二哲”,这十二个人也是被历代推崇的先贤。太庙是指皇室的家庙,里面供奉着历朝皇帝、皇后,以及功王功臣。但在说法上是完全不同的,帝、后作为太庙的主角,称为“升袝”太庙,其他人只能称为“配享”。
清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我们了解最多的一个王朝了,在两百多年的历史上,清朝产生了上百位亲王和郡王以及贝勒,但是有资格配享太庙的仅12位,这其中还有好几位是我们不熟悉的,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这12位配享太庙的功王。
晋朝司空、钜鹿郡公,裴秀[1]司徒、乐陵郡公,石苞武悼皇后,杨芷安平王,司马孚齐王,司马攸临淮公,荀顗鲁郡公,贾充后秦皇后孙氏[2]丞相姚绪太宰姚硕德太傅姚旻大司马姚崇司徒尹纬北魏平文皇后,王氏昭成皇后,慕容氏献明皇后,贺氏道武皇后,慕容氏道武宣穆皇后,刘氏明元密皇后,杜氏太武敬
不过,有一件事情是必须要讨论的,那就是“身后名”,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留得身前身后名。”下面,我们从什么是配享太庙,为何要配享功臣,配享有怎么样的礼仪,对其子孙后代的好处这四个方面简要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