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和规矩,“和而不同”一直是我们的理念,而这种不同,在酒桌上体现的更为明显。比如说有人给你倒酒,你通常会用手扶住杯子,以示感谢,然后再饮掉。但有一次,笔者一朋友请合作方吃饭,为显示诚意,连连给对方倒酒,可对方不喝就罢了,竟还用手敲起了桌子。
自古以来,酒在我国一直颇负盛名,是大家的寄情之物,小小的一杯酒见证了无数人的喜怒哀乐。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如今的它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不仅是一种国民“饮品”,还是文化的载体,更是形成了独特的“酒桌文化”。
而这个传说中的“叩手礼”后来也被应用到了酒桌上,而正确的叩手礼是这样的,当给你倒酒的是长辈时,作为晚辈的你应该行五体投地跪拜礼,也就是手握拳头敲三下或九下,平辈之间倒酒应该行双手抱拳作揖礼,并拢食指敲三下桌面代表三作揖,而当倒酒的人事晚辈时就该行单指叩击致谢礼,用手指轻敲桌面表示点点头,如果特别欣赏这位晚辈那可以敲击三下。
坐古无桌椅,器皿置于地,凡祭祀、饮食诸事,皆坐于地。礼经上所谓“坐”,即如今日之“跪”。古人席地而坐,其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坐姿如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耸直,臀部不得落在脚踵上。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鞠躬、磕头、作揖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揖礼”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宋代诗人危稹的《接客篇》讲到:“接客接客,高亦接,低亦接,大儿稳善会传茶,小儿踉跄能作揖。”指小孩还没学好走路就已会作揖,由此可见“作揖”这一中华传统礼仪的源远流长和重要性。
随着复工、复产,学生返校,人们的社会生活正在逐渐恢复,但防控不能放松。这个时期人们见面时的握手礼节就不太合适了,浙江衢州市常山县的两会就采用了俗称“作揖”(拱手礼)的形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拱手礼(作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见面问候礼仪。看似很简单的两手一搭,实际有很多学问。
如此说来这个"匊"字的意思应该就是"使其弯曲,盘旋"的意思。正当这样想着,忽然天色转黑,你又坐回到书房中,窗外仍然下着大雨。你赶快去查了查这个"匊"字,发现根据古文字学家的考证,"匊"应该是一个象形字,殷代先人根据自然界中野菊花的形象而创造出的甲骨文字。“匊”字的演化因为菊花含苞
中华礼义之邦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是内心丰盛的外显,“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中国大陆,曾经的‘礼仪之邦’已是真正的‘礼崩乐坏’,生活中基本见不到礼,故有人曰今日中国,
“多彩肇庆”礼仪知识第25期中国是礼仪之邦,“礼”通行于社会各个层面,自古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孝经》说:“礼者,敬而已矣。”礼的核心思想是“敬”,对人、对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要有恭敬之心,这是立身之根基。中华文明历来就强调以礼待人,引领社会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