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唐京兆万年人,字牧之。此赋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法,在不长的篇幅中,将宫殿建筑之恢弘壮观,后宫之充盈娇美,宝藏之珍贵丰奢,表现得层次分明而具体形象,由此得出秦始皇之所以统治不能久远,即在于暴民取材、不施仁爱的结论,为当时最高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警示。
阿房宫赋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Lí)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涡,矗(chù)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2年始皇帝因为咸阳宫人口太多,而宫廷又过于狭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秦国首都的壮大,因此在渭南上林苑新修宫殿,先做前殿名曰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导语《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赋作。它写于公元825年,当时杜牧二十三岁。《阿房宫赋》全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描写了阿房宫的建筑规模、宫中的奢华生活、六国的珍宝财物和秦朝的灭亡原因。阿房宫的建筑规模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阿房宫赋【课文简介】本文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23岁时创作的一篇骈文,也是学校里学生们必学必背必考的佳作。随着年龄增长,以及缺乏记忆练习,很多人在学生时代习惯的机械记忆能力大幅度下降,背诵文章显得力不从心,背了就忘,效能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