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远藩、卢先翠夫妻俩坐在一起吃西瓜 刘彦君摄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曾业 李茂佳 罗惟巍时钟拨回上世纪90年代,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开工建设。三峡工程的成败,在于湖北、重庆21个区县的120万人口能否搬得出、稳得住,以及最终是否能致富。
□中国水利报社采访组2023年6月15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长江北岸。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快速行驶,车窗外飘洒着雨滴,长江静谧流淌,大型货轮不时驶过,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果树,和岸边依山而建的县城,构成了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
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少年时代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有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殊堪意外的是,这里竟有着我在重庆的朋友。他叫严俸勇,比我小几岁,在重庆市教委教育基金处当干部。我是在刚刚走出南京机场时碰见他的。“你出差么?”我问。“出啥子差哟。
“背井离乡”这四个字,相信在每个人心中是如此沉甸,它包含了多少喜怒哀乐。1993年,三峡百万移民工程正式拉开帷幕,三峡移民工程,也被称为中外水利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那些住在水库下游的人民,在国家建设时期,能够舍小家顾大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93年,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工程---三峡移民轰轰烈烈开始了。为了支援三峡建设,长江两岸共有20多个县、277个乡镇、1680个村、将近130万库区人民,挥泪作别故土,叩别祖先,像漫天的尘埃,从此落尽了全国各地。他叫刘敏华,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人。
红网时刻新闻7月19日讯(通讯员 谢助民 李文杰 李焕云 记者 左伊杨)“24小时不间断抽水,让青蛙炎热酷暑降温度夏……”暑日高温,连日来,东安县大庙口镇白沙村党支部书记凡卓远和来自重庆市的移民杨志华来到官田稻蛙养殖基地查看稻蛙用水情况。杨志华原是重庆市忠县人。
春节民俗系列活动在三峡大坝前的屈原祠广场精彩上演。王罡 摄连日来,在“三峡库首第一县”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春节民俗系列活动在三峡大坝前的屈原祠广场精彩上演,当地三峡移民和游客一起看龙狮腾舞、品民俗风情、观三峡大坝,游屈原祠,乐享节日美好时光。
新年临近,湖北省秭归县三峡移民杀猪宰牛、搬桌摆凳,围坐在一起吃“家”宴、叙乡情、庆丰年,欣赏乡土节目,大家其乐融融,亲如一家。秭归县是三峡工程移民大县,动态移民达10万人。当地持续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涵养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李济东入冬,云雾中的秭归长江公路大桥如长虹卧波,一桥飞跨兵书宝剑峡。驱车过桥,那个云水之间的村庄,依旧是熟悉的满坡橘园、白墙青瓦。——这是17年间,本报记者第三次踏上三峡库区万古寺村的土地。
中新网宜昌8月5日电 (记者 陈溯)蓝天白云下,山水掩映间,在长江三峡坝头库首,一座美丽的村庄正不断实现“借绿生金”,答好乡村振兴的新答卷。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许家冲村地处长江三峡的西陵峡畔,共599户、1439名村民,其中,90%以上是三峡移民。
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视频剪辑 彭柳刘通讯员 谢奇 张诗康“北京楼”“北京园”“大连路”“湖南路”,你知道这些分布在三峡库区巴东、兴山等地的地名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吗?1992年,三峡移民工程正式拉开大幕,百万移民搬离故土。
极目新闻记者 李博通讯员 刘波 胡宗波10月25日,秋日明媚,阳光正好。湖北荆门市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87岁老人宋秀成悠闲地坐在自家门前,晒着太阳,与邻居话着家常。2000年,因三峡工程蓄水,宋秀成一家从恩施州巴东县三峡库区搬迁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