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为你们儒家讲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们讲等级,你们把人分三六等,国分大中小。那么你做不到我就灭你,我有办法灭你,笑眯眯的把你弄死,在木心《文学回忆录》一书中,曾这样写到,孔子既不足以成为哲学家,又不足以成为圣人,他想塑造人,却把人扭曲的不是人。
“陈丹青:我向往美国的民主自由,但是我想在中国挣钱。”近日,67岁的陈丹青再次被社会舆论关注,起因便是这篇被多家媒体转载的文章。这句话激怒了广大网友,致使纷纷谴责陈丹青吃里爬外,愧对文化人。当然,愤怒可以理解。
国家上下,从老到少,都认可着“读书至上”的法则,但对于学生而言,却是一种折磨。这就是导致陈丹青说出“我最怕看见年轻人自卑,可我们的教育就是让你越来越自卑”这样一番话的根本原因,他看见了教育的弊端,选择站出来发声,不仅是因为愤怒,更是为了挽救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作者说:我相信胡适不会对人说“我是读书人”,陈寅恪不会对人说“我是研究学问的”。北大、清华当时一大堆教授,周作人、辜鸿铭不会对人说“我是读书人”,这是最起码的教养,随便哪个小镇上稍微知书达礼的人,他不会对人说“我是读书人”。
这个陈丹青,是这样评价孔子的:整本论语,文学性极强,几乎是精炼的散文诗,孔丘的言行体系,我几乎都反对,一言以蔽之,他想塑造人,却把人扭曲得不是人,所以儒家一直为帝王利用,孔子既不足以称为哲学家,又不足以称为圣人,他是一个庸俗的高级知识分子,智商很高,精通文学音乐,讲究吃穿,他欲望强盛,种种苛求世界满足不了他,他一定要把不可告人的东西,统统告人。
另一些争议的言论是在其专业上,比如陈丹青曾说过:“我没有素描基础,不是照样画创作?中国传统绘画从来就不画素描,难道就是没基础了?”接着他继续补充“想当年,我们一起画画的同学中,那些把大卫石膏像画得好得无与伦比的人,不知道哪里去了。”
那么,孔子到底在《论语》里说了什么,以至于让现代的这些大家、名家恨得咬牙切齿呢?但,现实是,这个社会是一群人,而不是你一个人,你想为所欲为,他们也想为所欲为,你想张牙舞爪,别人也想,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冲击和碰撞,怎么办?
最近,著名画家陈丹青在网上有一个观点,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认知,尤其是对年轻人,也许为青年成才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陈丹青说:人的成长实际不靠知识,也许有人会误以为我的学历很高,其实我的真实学历只是小学毕业。
陈丹青陈丹青,我国著名的当代画家,也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久负盛名的画家,上世纪80年代凭借一组《西藏组画》轰动艺术界而成名,其后,身份一直在画家、作家、以及评论家之间转换。但是自从2000年后,陈丹青却一直伴随着争议和不断的舆论旋涡。
台湾画家蒋勋曾在《孤独六讲》里说,“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这种对“自我”的诚实,且卓尔不群的勇气,有时不亚于壮士断腕。因代价不菲,少有人为。但陈丹青是个例外。01父亲当年给他取名,用意深藉——留取丹心照汗青。他自幼便喜欢画画。
疯狂的时代大背景下,冷静思考这件事对于民众来说似乎是一件难事,一个人一旦有细小其微的污点被发现,便会有一群摇着正义旗帜的人手拿放大镜走来,这时候似乎这个人所做过的每一个善举都可以被视而不见,而一笔恶行,就足矣毁掉他这一生。
从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和孟子的“性善论”,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循环周期论,再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儒家思想的认识论一直囿于在主观意识世界里,似乎是一个封闭的思想体系。而科学思想是从认识到实践、到再认识再实践,实践不断扩大认识的深度与广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