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过年。常有人感叹,现在年味变淡了。那么,过年有哪些传统习俗?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过年?我们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牛贯杰老师来谈谈年文化。05:02人大副教授牛贯杰谈年文化(05:02)和现在的过年相比,您记忆中,有哪些难忘的过年传统?
春节是我国历史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盛况空前,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因为,每逢过年的时候,人们总是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的。那么,有人好奇: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过年的呢?过年的历史发展又是如何的呢?
晋朝春节风俗:馈春盘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
作者:朱少华,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清·叶燮《迎春》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据传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晋书》上说:“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月朔旦立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喜庆的红灯笼、香气扑鼻的年夜饭……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我们对“过年”最美好的回忆。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一年一岁的隆重庆典,古代许多习俗都有很强的仪式感。从宫廷到民间,人们满怀热情地为过年做准备,也在此时许下对未来的期待。
想知道古人怎么过年就得先看看春节的历史,在中国,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相传在尧舜禹时就有此俗,但称呼不尽相同。春节在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称年,1911年辛亥革命时将年改称为春节,并将时间正式定为农历的正月初一。
春节最初的雏形,主要源于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史记》记载,夏代元旦为正月初一,殷商元旦为十二月初一,周代元旦为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规定每年十月初一为元旦。秦朝过年的日期正在秋末,恰适合庆祝丰收,与西俗万圣节的时间接近。
《红楼梦》里过年,过年的气息十分浓郁。贾府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宁国府和荣国府“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人人语笑喧阗,花灯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爆竹声此起彼伏,“声笙歌间错华筵启”,说不尽奢侈景象,富贵风流。
春节,民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为热闹也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十分悠久。从《尔雅·释天第八》所记“载,岁也。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开始,迄今为止春节的有史记载已逾2000年。从史书记载来看,春节实际上指的是一系列的年庆活动,从腊八到正月十五,都是“过年”。
点击上方“中国教育新闻网”订阅我们春节的起源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