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笑”,好像是近期的热点话题。不久前,有人比较过郎平女儿和中国女孩的笑容,并提出个令人沮丧的观点:美国长大的孩子笑容灿烂,而中国女孩则笑得扭扭捏捏。本人虽然不敢苟同这种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观点,但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普遍爱笑,这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
美国的孩子比较爱笑吗?最近读了台湾旅美知名作家刘墉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国孩子的微笑为什么比美国孩子少?”,其中提到有一个挺令人关注的数据是: 2007年美国心理学家琳达卡姆拉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说:三岁中国孩子的微笑,比同龄美国孩子少55.6%。
哈喽!漂亮的小姐姐,帅气的小哥哥们,感谢你们点进我的文章,喜欢就给我点个赞吧,爱你们哟!听说在俄罗斯大笑是很不礼貌行为,但是遇到中国人还是要笑一笑?一直听说俄罗斯人不是很爱笑,而且在他们眼里大笑是很不礼貌的行为。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毕竟我还没有去过俄罗斯,没有真切的感受到。
中新社北京6月6日电 题:德国汉学家细数中国“笑”之百态作者 高楚颐中国历史上,谁第一次在文献中记载“笑”?古汉语中记录的“笑”现象,究竟有什么“笑头”?“笑”的词汇经历了哪些演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如何塑造“笑”的形象和情感表达?
今天汉语君要分享一个有趣的语料调查,这个语料是关于各个国家在发送即时信息时常常用什么字符来表示“哈哈”。所有语料都经过外国学生核实。如今,每天手机傍身的我们,最常用的就是社交软件,微信,微博,Line,whatapp,Facebook,link这些几乎都可以在我们的手机中找到。
编译:Mikki明石家秋刀鱼先生曾说:“幽默不是用来比较的。只要自己觉得那个人最有趣就足够了。”可是,“笑点在哪里”这个能令人发笑的要点却是因人而异。日本人之间的笑点尚且有差别,与存在文化差异的外国人之间,这种差别就愈发明显了。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幽默方式。美国人,有美国人的幽默方式。当两个不同国家的人,遇一到一起,而又彼此无法理解彼此的时候,这种理解包括行为举止,还有思想,那必将碰撞出令人会心甚至大笑的幽默来。场景一:是上帝吗?偶认识一位超级心算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