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上总要摆那么几本董桥才显得文气。牛津版的文集是我最爱的收藏,曾在台北的诚品书店收下《记得》,是我宝岛之行至今时时的念记之一。这个年代写散文能写出六朝的胭脂粉和遗老的故国泪痕,大概只有董桥可以做到。当然,年轻时候的气盛与沧桑过后的世故,都难抵电子时代对笔墨纸砚的不解风情。
眼下,若要评出“小资必读作家”,现年78岁的香港老才子董桥,必在最前列。所谓“香江三绝”,饶宗颐学术、金庸武侠、董桥散文,向来都是香港文化的标榜。当初,某时评大佬说,香港不是文化沙漠,也能“长出像样的文字”,所推人物就是董桥。
□徐 斌大约在2000年的一天,我去广州中山图书馆闲逛。刚好图书馆举办图书展销会,于是信步走了进去,慢慢翻看。当时,我经常读一些散文和评论,就比较留意此类书籍。看到一套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书趣文丛”,集了黄裳、周越然、谢国桢、叶秀山等人的文集,不过还有一个陌生的名字:董桥。
董桥在他的书房应该说,董桥是中国散文随笔另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他以自己的一枝笔扛起独特的一片蓝天,甚至可以说中国精短散文的半壁江山。读董桥,是要有一些修养的,文史知识的修养,古典诗词的修养,古董字画鉴赏的修养,甚或有一些英文的修养最好。
中国人是信仰历史的,向来有发思古之幽情,比如近年来兴起的民国热,大致就是如此。在文学上,也大有“复古”的趋势,不仅一批旧作品被重新出版,受到读者追捧,像木心、董桥这样的“老派文人”,也是大有“枯木逢春”的运势,在这几年吃香的不得了。
录杜甫《佳人》并跋“董桥墨趣”华人世界散文名家董桥先生首度个人墨迹展览将于3月28日在台北松荫艺术开幕。董先生自幼习字,受家庭环境熏陶,临习何绍基书体日久,后又研习倪元璐,台静农各家之书体,掺杂融汇,自成一家,勤奋了几十年,造就独有的文人风格书体,可谓近代难得文人书家。
点击蓝字“废纸帮”,关注最美书人书事 2015年的香港書展結束了。未能前往一睹董橋的風采,頗為可惜。也不知道明年書展董橋是否還會親臨現場。為了彌補內心的缺失感,還是問書友買了一冊董橋今年的新書「字裏相逢」。
“一人写作众人阅读沦为众人写作无人阅读”的时代,需要董桥这样的作家和《这一代的事》这样的散文集。《听那立体的乡愁》、《暮鸦.旧燕.古树》是我比较喜欢的两篇,“晚风习习,有点寒意,玩月楼主揪亮案头那盏古铜台灯,慢慢坐下来靠在椅背上,一眼瞥见躺在端溪梅花坑古砚旁边的一封信。
我觉得中国散文到董桥处便又是一座小高峰。想起一件小事情,某日,艳阳高照,我去书店看书,看到一本书,书的序言是这位作者的女性朋友,应该是作者的妻子,大意是这样,说此书作者的文笔是胜于董桥的,董桥的文笔太油腻了,又说胜过某某。
孔夫子旧书网犹如一个偌大的古玩铺,是文化淘客们的天堂,亦是玩家们的乐园。某日,同人陈爱华对我说孔网上有通董桥上款的手札正在拍卖。我上网浏览了一下,果真,那是华裔澳大利亚学者柳存仁(1917-2009)上世纪80年代致董桥的。
《书界重磅!十年暌违,又见董桥》,网上偶见这个标题,怦然心动,不能不仔细阅读全文。由活字文化策划的一套三卷本董桥读本《文林回想录》《苹果树下》《读书便佳》(林道群选编),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算起来,近十年未读董桥的新书了,买不到。有时到网上书店搜寻,见到的都是以前的旧版本。
原题《墨韵*犹存 *书味*正浓》作者:长安吕浣溪在家时已经很久不逛书店了,无论旧书店还是新书店于我都成了一个牵挂的处所而非亲临的场景。正因为如此,我对于图书信息的了解就只能缘自网络论坛或书友博客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