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语人间:每天10分钟,读懂1本好书,点击文章右边的「关注」,一起成长大家好呀~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它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无一不围绕「仁」字来展开。那么,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的孔子,他又是如何理解与解释「仁」字的呢?
过去有一种误解,说春秋时期只有孔子一个人讲“仁”,其实不是这样的。“仁”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观念,老子在《道德经》中记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左传》《国语》等经典也有记载的。什么是“仁”,《论语·颜渊篇》记载,樊迟问仁,子说:“爱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为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在儒学历史上具有重要贡献。《春秋繁露·俞序》说“孔子明得失,见成败,疾时世之不仁,失王道之体”,指出孔子作《春秋》的主旨是批判当时社会缺乏仁爱。
(引自:深圳特区报 人文天地2014年09月17日)仁字是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说文·人部》写道:仁,亲也。从人、从二,从古体到现代绝大多数都是由单人旁和二构建。仁之左部为单人,说的是人的品行、德性,人的精神,人的品质;右部二说的是二人并列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