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只要踏入春节的门槛,就能读懂中国人。”作家冯骥才如是说道。2024年,“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生命力如何,跟传播和传承密不可分。
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年,是对前一年的总结,又是新一年的开端,带着春的希望。 1月31日,游人在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游玩。新华社发(杜春来 摄)■在江苏盱眙,“2025年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气氛热烈,人头攒动。
举起杯、守好岁传统在赓续穿汉服、观非遗年味在传承年味的传承,在唇齿之间。2025年1月28日,人们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一家酒店内吃年夜饭。新华社发(肖本祥摄)在重庆洪安镇,杨龙正在厨房忙碌地准备着年夜饭。
瑞龙携福归,金蛇踏春来。春节,中国人心中最盛大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情感。乙巳蛇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再掀文化热潮。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与古人对话,与亲友团聚。中国的年味在历史中流淌,古老的诗词在岁月中传诵,绚烂的色彩在欢笑中绽放。
中国人把春节过出了新高度,中国经济的蓬勃活力充分展现,越来越吸引全球关注。饺子、春卷、砂糖橘——美联社注意到中国春节期间的“特色食谱”,并指出在中国文化中,还有人吃长寿面,象征着祈求长寿,追求健康、幸福的生活。
每到年关将至,人们总是津津乐道春节的变与不变:有人怀念过往,回忆儿时年味;有人满怀憧憬,畅谈过年计划。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还原记忆中“年”的样子。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岁末年初的交响乐章中,春运无疑是最为宏大的篇章之一。2023年春运首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过1.7亿人次,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我国经济的蓬勃活力与人口流动的巨大规模,更承载着无数家庭对团圆的渴望与期待。
当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熟悉的旋律又响起,当“人类最大规模的迁徙”再次开启、村口的凝望终于迎来团圆时刻,年来了。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在“春节”申遗成功、在国际上绽放新光彩的今天,也还有人觉得“年味淡了”。但更有人在思考,年味到底是种什么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