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里里特有的文学样式,被称为对偶文学,据说对联最早起源于五代十国的桃符,当时的人们在大门左右两边各悬挂一块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或者画上他们的画像,目的是用来驱邪避灾,以此来保佑家人无病无灾。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了无数生动有趣的对联故事。
在古代,一个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风骨气节,说白了,就是脸面,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是大。”所以如李白、苏轼等文人,那都是恃才傲物,不肯轻易向世俗的荣华富贵低头,都是希望自己靠着真才实学,堂堂正正地拿一个封侯拜相、封妻荫子。
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据记载对联最早起源三国时期,唐宋时期开始流行,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吟诗作对,这里的“作对”就是对联,他们聚在一起以对联相互切磋,明清时候,对联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市井百姓,都很喜欢对联这种文化。
对联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经过岁月的沉淀,它因其独特性和趣味性,越来越被人所喜爱。对联只有上下两句,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皆可成对,可谓是雅俗共赏了。在一定程度上,对联比诗词的应用范围还要广,生命力还要旺盛,现在还应用在社会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