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只有十七岁的河南一气之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家,没有再回来过。在《最后的棒棒》纪录片中,河南每一次出场都令人印象深刻,相比于其他棒棒的辛苦劳作,虽然河南也生活得很辛苦,但是却在整个纪录片的剧情推动上带有戏剧性的张力特性,也就是不走寻常路。
我个人第一次在自媒体上看到《最后的棒棒》中的人物出现,应该在一个做旅游内容为主的自媒体小哥那里,这位小哥的自媒体号名字已经记不得了,只是记得他粉丝不多大概几千吧,拍摄了几集老甘好像还有一些河南的内容就继续旅游了。
引言最后的棒棒纪录片主人公河南一直以来都深受关注,河南出生于1970年,他从小父母离婚,母亲带着他改嫁,遭到继父不公平对待,他17岁开始就离家出走,从此就没有回去。一直奔波在重庆,他早年当棒棒,混迹于重庆解放碑。
重庆有一种特殊的职业“棒棒”,与搬家运货不同的是,棒棒干的都是体力活,随着时代的发展,棒棒这一行业逐渐没落,为了去了解真正的棒棒,原是中校转业军官的何苦导演踏上了一年的棒棒之路,为我们带来了这部心血之作《最后的棒棒》。
《最后的棒棒》是一部深刻描绘了重庆棒棒军生活的纪录片,它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朴素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这一群体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尊严。纪录片中的主要人物老黄、老甘、老杭、河南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故事和性格特点。最后的棒棒老黄是纪录片的主人公之一,他的形象是坚韧和乐观的代表。
何苦怀揣1300元的生活费来到重庆解放碑自力巷53号,拜资深棒棒老黄为师,通过记录老黄、老杭、老甘、大石、以及河南这几位棒棒来描述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时代的潮流下的命运曲折,并且把这一年多里的所见所闻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引言2014年,退休正团级军官何苦花一年时间,去记录一个正被时代所抛弃棒棒。他走进重庆解放碑自力巷,拜棒棒老黄为师傅。最后的棒棒人物就从自力巷53号开始,底层小人物在时代变迁与社会转型当中,各自书写了平凡的一生。
“棒棒”,是生活在古城重庆的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计,完全依靠一根“棒子”。以往,人们对于他们的认知,基本都停留在讨价还价、完成一件件体力劳动的层面上,却鲜有人将棒棒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呈现出来。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在爱奇艺热播,掀起了一股现实题材纪录片的热潮。
写在前面:2020年末写了一篇关于《最后的棒棒》纪录片各角色现状的文章没想到小火了一下,也跟很多喜爱本片的读者进行了互动交流,在此谢谢大家的支持!很多喜爱这部纪录片的朋友可能还不知道,何苦导演还写了一本同名的书籍,书籍的内容肯定是要比纪录片更详细的。
华龙网4月29日17时讯(记者 唐蜀春 冯珊)2014年,正团级退役军官何苦“卧底”重庆棒棒行业,拍摄出了纪实作品《最后的棒棒》。目前,记者得到消息,这部由华龙网出品的13集纪实片,将于5月3日起在华龙网视频频道陆续播出。
自媒体时代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有些人的改变是自己主动获得的,而有些人则是被动的。今天我们来看看一群底层劳动人民在自媒体时代被动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迹的真实事件。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2015年的一部纪录片《最后的棒棒》。
引言最后的棒棒播出已有10余年,其纪录片拍摄者何苦在近十年对其多次进行跟拍,老黄在2017年之后,由于身体原因已经没有干棒棒,被女儿黄梅女媳接回新买房子里面安享晚年,并于2021年去世,相反大石他的生活最安逸,如今手头上有40-50套房子在出租,生活妥妥的有滋有味,相反河南则是游
军人转型纪录片导演的重庆人何苦,自编自导自演的纪录电影《最后的棒棒》已于17日全国公映。这部脱胎于同名剧版纪录片的纪录电影似乎出师不利,截至昨日19时,3天票房57万,豆瓣评分6.6,远低于剧版9.7分的亮眼成绩。
我相信他当过兵,河南是当过兵,服役期间参与了解放重庆的战役。一日河南所在部队,接到了夺取正阳街的任务,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可惜在关键时候,没有子弹了,没有弹药了,眼看着马上就要夺取的胜利没有了,你说那个心里痛不痛苦。但更不幸的是,部队在撤退时河南因掩护战友腿部负伤,又落下了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