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卫健委官网10月28日通报,9月1日至9月30日,本市共报告法定管理的甲乙丙类传染病10149例,死亡8人。其中: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4种7295例,死亡8人;其中,报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4865例。
《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来自国家卫健委官网从1月底发布的2019年12月疫情报告可以看到:发病数最多的是流行性感冒,达到1,199,771例,其次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乙型肝炎;死亡人数最多的则是艾滋病,其次是肺结核;病死率最高的是狂犬病,报告发病数19例,死亡人数30人。
来源:央视新闻 26日,《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发布。实施“乙类乙管”后,个人防护应注意什么?哪些人还需要做核酸检测和抗原?老年人感染后需要关注什么?来看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