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料得出的结论是所谓唐代出现的“襄阳无西”古谚,其实产生于晋末“刘宋”时期,襄阳西边二十里的邓县号曰隆中,其实是衣冠南渡之后,习凿齿用东晋当时混乱侨置的地域划分,屡割屡变的境域为依据,用西晋之后的出现称谓去号曰三国时期的地理,逻辑混乱,前后颠倒。
接前帖。中国历史上很多确定的事件在地点上居然却有争议。比如诸葛亮是在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的,这个没有争议。然而当年他出山前的隐居地却一直有争议,一种说法是在河南省南阳市的卧龙岗;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湖北省襄阳市的古隆中。也就是当年刘备是在哪里三顾茅庐请出来诸葛孔明的呢?
习凿齿,湖北襄阳名士,名高两晋。▬四川成都的武侯祠里对联: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同祀武乡侯。▬习凿齿 正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裴注引用习凿齿《 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目前有四个影响力比较大的“隆中”,我们看哪个才是诸葛亮躬耕地。“号曰隆中”是“襄阳说”的源头,我们在文章《故墟变豪宅,习凿齿“号曰隆中”是文化符号还是真实存在》论证,“号曰隆中”是习凿齿在南北分裂,衣冠南渡历史条件下制造的“文化符号”。
1996年5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共同举办的“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何兹全、北京大学祝总斌、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朱大渭、张泽咸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
最近,湖北省襄阳市和河南省南阳市都在举行诸葛亮文化节,有关于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又再起争议。南阳市的宣传词:“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襄阳市的宣传词:“襄阳,远不只三顾,襄见恨晚。”两个城市竞争的火药味十足。
当今中国有两个“隆中”,一在河南省南阳市南郊;二在湖北省襄阳市西郊。如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郊的“隆中”负责人说,这里的“隆中”才是诸葛亮隐居的“隆中”,作《隆中对》的隆中,因为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里明明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