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大清门白色“对联”及“将军门神”。(资料图片)新华网沈阳2月8日电(记者高铭)每年春节前夕,沈阳故宫就开始悬挂“门神”、“对联”。令人不解的是,朱红的宫门上挂着白底的“门神”,两侧的“对联”也是白底黑字,这与中国人以红色为吉祥、喜庆的观念大不一样。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辽宁沈阳故宫博物院大清门前红灯高悬,朱漆的大门上挂上了满族皇家特有的白色春联、门神。为了增加过大年的味道,沈阳故宫还搬出了镇馆之宝——皇太极御制鹿角椅,这也是观众首次近距离的观赏到这件国宝。
春联自从桃符发展而来,从宋代王安石诗中描绘“千门万户”“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景象就能知道那个时候桃符有多盛行,到了明代,尤其是我们说的朱元璋尤其爱春联,也是在朝时期才用红纸代替了桃木,不过都说白纸黑字最为清楚明晰,为什么独独选中了红色呢?
春节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也不相同。在中国,春节也是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福字。在清宫,腊月初一开始,皇帝用“赐福苍生”笔在龙笺上书写第一个福字贴在乾清宫,再写十余幅贴于其他宫中。之后,皇帝还会陆续写一些福字,赏赐大臣与外藩。赏赐名单由奏事处事先拟出,皇帝钦定。 腊月初一,清朝皇帝开笔书福字。
在中国古代,外戚干政,宦官弄权,是两大政治痼疾,曾给秦、汉、唐、明等皇朝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灾难。清朝建立后,决心汲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于是,满清统治者给后宫订立了严格的制度,对敢于逾越法度者给予最严厉的惩罚。在清代宫闱中,任何人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循规蹈矩。
春联,起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后来,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节日习俗贴门神。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为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中国网《夜读》栏目的支持小编来送福利啦!分享这条图文到朋友圈,截图发至后台小编将选出5位幸运小伙伴送出图书《闲话中国年》初二开奖《闲话中国年》是根据青年评书家王封臣同名贺岁民俗评书《闲话中国年》重新整理而成。
俗话说:“贴春联,过大年。”家家户户贴上大红的春联,既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又描绘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愿望。正如余亚飞《迎新岁》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春节贴春联这一古老的民俗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变化。
在热络的春节气氛中,总有一些人在寻找清净的去处,寻找一份慢生活、慢享受的文艺腔调。无论到故宫过大年体验皇城风范,还是到国家博物馆实现游弋古今的穿越,又或者到长城上等一场雪,在夜幕下的北京看这城市在佳节时上演的灯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