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门峡日报-中国三门峡网】浚县泥咕咕非遗传承人王红瑞。 人民日报记者 张文豪 摄临近年关,第十七届中原(鹤壁)民俗文化节在我的家乡河南浚县开幕了。鹤壁市浚县是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久前,传承1700年的古庙会被写入了春节申遗文本。
□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浚县泥咕咕是一种传统美术泥塑作品,起源于河南省浚县,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咕咕造型古朴,夸张别致,因其尾部有一小孔,一吹能发出“咕咕”声而得名。“浚县泥咕咕历史悠久,是河南北部大地上盛开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童林国家非遗浚县“泥咕咕”是中原地区原始鸟崇拜而形成的传统民俗工艺品,始于远古,兴于隋唐,享有“泥塑活化石”的美誉。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声而得名。造型古朴、夸张别致的“泥咕咕”彰显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一块普通的黄河沉积泥在手艺人的手中可“造化万千”:初成球渐显身形、后钻孔声韵四起,经揉捏、烧制、彩绘等工序后,一个形神兼备的泥咕咕就做成了……1月17日,记者在浚县伾山街道西杨玘屯村采访时看到,泥咕咕手艺人围坐桌前,正有条不紊地制作泥咕咕,赶制新春订单。
1月15日,在第十七届中原(鹤壁)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上,浚县古城县前街一个展示泥咕咕的展位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里摆放的泥咕咕除了传统造型外,还有一些泥咕咕穿上了“钧瓷”衣,看起来既灵动又淳朴。“这些泥咕咕是去年六七月份烧出来的。
图①:夜幕下的云溪桥。柴俊林 摄 图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咕咕。申小飞 摄 图③:古城岁月。王少斌 绘 图④:浚县民间艺人宋学海正在为泥咕咕上色。记者 王 者 摄浚县古城今貌。扈文波摄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豫北平原,一望无际;滔滔河水,奔腾向前。
来源:顶端新闻客户端把一块小小的泥巴变成泥偶对于手巧的人来说,并非难事,但如果要给泥偶加上一条“可吹奏”属性,试问还有几人能做到?然而,大运河浚县段旁的一处不起眼小村落里,村里的男女老幼人人皆可捏出能吹奏的小泥偶。这座小村落便是有着中国泥塑第一村的杨玘屯。
来源:科技日报 泥咕咕诞生于河南鹤壁浚县,迄今已经有1400余年历史,被称为“指尖上的活化石”。它是一种尾部有小孔、可吹响的泥塑小玩具。被吹响时,它会发出“咕咕”的声音,因此被称作泥咕咕。浚县杨玘屯村是泥咕咕的诞生地和集中产地,被称为“泥玩具之乡”“中国泥塑第一村”。
今年春节,很多地方都把一些传统的年俗年味搬到了城市的繁华街区,让很多人回味到了儿时过年哪些好玩儿的、好吃的、好看的年俗记忆。在河南郑州的金融岛时尚街区,就有一个汇聚了河南各地非遗技艺、特色小吃和文艺演出的文化庙会。
中新社河南鹤壁11月15日电 (记者 韩章云)AR扫码看浚县泥咕咕“动起来”、AI剪纸许愿机输入文字即能打印一张剪纸风格图片……15日,为期4天的第十一届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中原文博会)正在河南鹤壁举行,新款文创产品频频亮相备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