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自己写《史记》的目的在于:“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被后来多次引用,并借此来阐述《史记》一书的价值高深。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最近重读《中国史学史》的秦汉部分,才对这三句话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就结合自己的见解,将之写下来。
何以又称为“成一家之言”呢?一家有父、子、孙、曾,世代相传,此为自然之“血统”。学问成家,亦希久传不绝,代有传人,此为“学统”。学统之尊为“道统”,故曰“成一家言”。此非可以传之并世之人人,故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乃司马迁书未历多年,即有传人。
有这样一种力量,它可以使人在黑暗中不停止摸索,在失败中不放弃奋斗,在挫折中不忘却追求。在它面前,天大的困难微不足道,无边的艰险不足为奇。这种力量,就叫信念。俄国的列宾曾经说过:没有原则的人是无用的人,没有信念的人是空虚的废物。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创作了《史记》这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不仅用独特的笔触描摹着上起黄帝、下至汉武约三千年的历史,更用“不虚美、不隐恶”的朴素唯物史观,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钱穆称之为“史学家所要追寻的一个最高境界,亦可说是一种历史哲学”。对此,钱先生认为:“所谓‘天人之际’者,‘人事’和‘天道’中间应有一分际,要到什么地方才是我们人事所不能为力,而必待之‘天道’,这一问题极重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意思是通过史实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依相对关系。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读史使人明智,不仅如此,历史还充满了乐趣。我记得易中天曾经说过:从理论上来看,任何人都具备喜欢历史的可能,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历史就是故事啊。我们又常常说“以史为鉴”,可见历史有借鉴的作用,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道出了读史的价值。
自古至今,但凡想要了解中国人自己的历史文化,《史记》是必读书。作为中国第一部正史,“二十四史”之首,《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最大的特点,是它视野开阔、文笔生动,故事情节像小说一样有趣传神。
《古文观止》是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选编的一部古代散文集。它以年代为经,作家为纬,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选录自春秋战国至明末三千多年间的名作222篇,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与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散文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可以与《文选》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