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有关情况,上游新闻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的生态用水,初步实现了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利用汛前富余水量累计向北方50多条河流实施了生态补水,生态补水量累计超过
光明日报北京6月12日电(记者陈晨、张景华 通讯员王一涵)6月12日15时20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全面通水以来累计向北京市调水达1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万,北京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1.0提升至1.
新京报讯(记者陈琳 实习生陈梓恒)12月27日,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市自来水集团副总经理曹楠介绍,10年来,市自来水集团累计安全供应“南水”超75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万。
12日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到目前,工程已累计向北京调水超过了106亿方。十年间,奔流不息的南水给首都北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北京又是如何将这一宝贵的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一起来看南水是如何重塑北京的水资源格局。
昨天(27日),南水千里奔袭到达了北京市团城调节池,标志着北京水资源利用开启了新篇章。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利用“南水”超106亿立方米,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
12月27日,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松波介绍,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利用“南水”超106亿立方米,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
来源:北京日报 10年前的12月27日,始自千里之外的“南水”在历经了15天的长途跋涉后,终于抵达北京。昨天,本市召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十周年新闻发布会。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利用“南水”超106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万。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记者刘诗平)记者12日从水利部和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了解到,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北京市调水100亿立方米,超过1600万人直接受益,水质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及以上。
来源:【海报新闻】海报新闻记者 姜雪颖 北京报道《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已经出台一年多了,国家水网目前建设进展如何?给老百姓生活又带来了哪些变化?6月18日,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用了一组生动的案例,回答了上述问题。
2024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开通十周年。当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南方周末记者韩谦/图)“北京城区供水近八成是南水,天津主城区和雄安新建城区供水全部是南水。”2024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开通十周年。
记者11日从北京市水务局获悉,预计到6月12日15时20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京水量将达100亿立方米。自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以来,“南水”在优化本市水资源配置利用、改善供水格局、加强水资源战略储备、改善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0年前,一项跨越千里的世纪工程开始运行。南水北调,一个无人不知的词语,它解决了北方至少1.85亿人口的用水需求,也改变了沿线45座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和自然生态面貌。但也有城市为了保证水源,“放弃”了诸多发展机遇,也有无数人的人生轨迹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
央视网消息:2024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10周年。记者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了解到,截至6月12日下午3时20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向北京输水达到1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600万。
团城湖明渠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最末端工程,也是在北京界内唯一一段输水明渠。 记者 潘之望摄2014年12月12日,河南南阳陶岔渠首闸门开启,清澈江水沿着千里长渠一路北上,历时15天到达北京团城湖调节池。至此,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线通水。滔滔“南水”,润泽京华。
十年来,北京的水资源格局因为南水的到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北京是如何用好每一滴南水的?从丹江口水库一路向北,南水要历经十五天才能到达北京,而南水到达北京之前大部分都是以地上明渠方式流经各地,那么进入北京后,南水的水质安全是如何保障的?
今天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10周年。记者从今天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利用“南水”超106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万。明年,北京市还将新增约10万市民喝上“南水”。
中新社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陈杭 徐婧)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水到达北京团城湖调节池。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利用“南水”超106亿立方米,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