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现实与传奇:王安忆、余华对谈”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思群堂举办。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华回忆《活着》的最后一稿是在华东师大完成的,那时候他经常因为《收获》杂志的改稿会来上海,和格非、苏童等作家聚在一起,一见面就聊文学,交流看了什么书,聊饿了就大半夜跑出去找吃的,“这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
日前,作家王安忆和余华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现实与传奇:王安忆余华对谈”活动中,围绕如何理解文学的现实性和传奇性进行了一场幽默又不失深度的对话。这场对谈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主持,以下是对谈的主要内容。
ChatGPT的出世让很多行业担心被TA取代,那么,小说家的写作会被取代吗?文学的地位会因此改变吗?昨天,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思群堂,因为“现实与传奇:王安忆余华对谈”让许多年轻的学生彻夜排队,甚至把寝室里的被褥拿出来取暖。
“《活着》是在华东师大定稿的。”“生活是不按常理出牌的。”“起码到现在为止,我认为GPT不会对我和安忆构成威胁。”……3月26日上午9点30分,“现实与传奇:王安忆余华对谈”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思群堂举行。
5月16日,在上海举行的《收获》杂志65周年庆典上,莫言为余华颁发了收获文学榜2021年长篇小说榜榜首的奖项。余华凭借《文城》一举夺魁,这是他继《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之后,再次登顶收获文学榜。
每经记者:石普宁 每经编辑:唐元3月15日,OpenAI发布GPT-4;3月16日,百度旗下的类ChatGPT产品“文心一言”发布;3月17日,继革新搜索引擎后,微软再放大招,发布新一代Office办公套件Copilot;3月22日,微软再推出AI生成图片功能;同日,“谷歌版Ch
过去,我很少关心科技,很少看科幻小说和电影,对技术也有一种无形的戒备。总觉得,人坐惯了车,就懒得步行,敲多了键盘,总提笔忘字。效率提高的代价,是人在渐渐退化,丧失了许多基本的能力。但这个三月,没什么事能比ChatGPT的闯入,更让我兴奋与着迷。
“成为作家需要天赋,需要社会的环境,需要很多很多条件。比起出几个作家,我想我们就做好文学教育,哪怕多培养出一个好的读者,也是很好的事情。”日前,复旦大学MFA创意写作专业成立15年暨文学写作教育高峰论坛现场,作家王安忆说。
活动现场这几天的上海,春寒料峭。如果出门时不多添几件衣物,扑面而来的大风还会让人感觉有些刺骨。寒冷的天气下,华东师范大学的行政楼前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许多年轻人涌向这里,只为获得“现实与传奇:王安忆余华对谈”活动的一张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