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指尖传情 “塑”说万象“为了迎接蛇年的到来,我创作了100件生肖蛇泥塑作品……”日前,青岛早报记者在位于城阳区的省级非遗刘氏泥塑工作室中看到,工作台上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形态各异的生肖蛇泥塑作品,它们均出自刘氏泥塑第四代传承人刘梅玲之手。
近日,河州泥塑非遗传承人常天平为兰州文理学院非遗知识馆捐赠非遗泥塑《非遗三绝·陇韵瑰宝》系列作品。该作品由甘肃省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三个项目:格萨(斯)尔(天祝)、花儿(临夏)及环县道情皮影戏组成。
【来源:巴中日报】原标题:泥塑“父子兵” 用指尖捏出世间万象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严波人物名片李积芳与李扶摇父子,均是巴中泥塑非遗传承人,前者与泥巴打交道70年,后者从小就对泥塑耳濡目染,两人一生坚持用泥塑传承民间艺术。
李显礼给学生示范讲授泥塑技艺“拉坯就是将泥料置于陶轮车轮盘上,利用轮盘的转速,用手控制泥料,加上熟练的技巧和一些简单的辅助工具,捏造出各种器型……”4月16日上午,在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实训基地,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传承人李显礼正在现场教授学生陶艺拉坯技艺。
12月12日,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烟雨朦胧,冬季清晨浓浓的雾气包裹着这个小山村,白泥组道旁的油菜地铺上了一层湿漉漉的雨水,担心雨水影响,母先才戴着围裙急急忙忙赶往菜地旁的大棚,那里保存着数十吨白泥,是制作花茂土陶的主要原料。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1日电 (李同周)诳楚救汉的纪信、红面长须的关公,卡通十二生肖公仔、蛋仔派对……一块块普通的泥坯经过一双巧手的捏、搓、揉、掀,再经过烤制定型,制成了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泥塑,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生活百态。
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罗班松为杨强强颁发证书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通讯员 张海军河南省卢氏县双龙湾镇农民杨强强,5月12日至13日受邀在北京出席马达加斯加驻华使馆文化交流暨聘任仪式,获聘“中马文化交流使者”。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正在热映,我市非遗传承人宋楷战创作了相关神话人物泥塑。这些泥塑造型夸张而富有表现力,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传达特定的文化意义。例如,杨戬二郎神的造型多取自“封神榜”等民间传说,具有法力和正义,寓意百姓对正义的渴望,也象征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来源:三秦都市报】田孝洁制作的花馍作品“松鹤延年”。 本报记者 马昭 摄本届农高会对于西安非遗保护协会花馍传承人田孝洁来说有些特殊,往年她是参观者,今年她是参展商。在田孝洁的展位前,一座巨大的“松鹤延年”花馍作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鲁网11月1日讯(记者 洪常良 通讯员 付成银 刘永霞)刘昌伟是鄄城县政协委员,鄄城刘家泥塑的第五代传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十几年来,他以年华作笔,以汗水为墨,用双手和智慧,创作出了无数泥塑作品。他的作品在教育部举办的陶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蛇年春节,潞州区泥塑艺人孙红斌又亮出“绝活”捏出了福寿延年、五子闹春、平安蛇等寓意吉祥的泥塑作品增添了浓浓年味来到孙红斌老师家中,一组组蛇年泥塑作品萌趣可爱,尤其是“五子闹春”这件作品,童趣十足,妙趣横生,传递着美好的新春祝福。
胡新明艺术简历胡新明,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国家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艺术家,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明进中央开明书画院理事,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