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岁末年关近,春运正当时。2025年1月24日,合肥铁路东站值班站长骆强像往常一样穿着整洁的铁路制服,来到办公室忙碌手头的工作。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仔细地确认和查看着桌上的文件,不时接打电话仔细地交接工作事务。
启程值守春运最后一班岗1月14日18点50分,丁清明对着测酒仪猛吹一口气,随着报出来的语音——测酒正常,他返身进入队伍。当日,2025年春运大幕拉开。这对于列车员丁清明来说,不是普通的一天,这是他值乘的第37个春运,也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春运。
“您好,欢迎乘车,我是刚刚跟您联系过的列车长,请注意脚下安全。”魏连玉是来自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客运段的一名列车长,1997年她成为一名列车员,在蚌埠到浦口的非空调普速列车上工作,夏天为旅客端上凉开水解解暑、冬季为旅客泡杯滚烫热茶暖暖身、出行旺季帮扛着编织袋的旅客搭把手,是她对服务的最初理解。
中新网杭州1月29日电(奚金燕 王小乙 王奇鹏)除夕,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与文化底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声笑语中洋溢着浓浓的年味。然而,在这个团圆与温馨交织的日子,有许多高速公路施救保畅工作人员依然坚守在春运的最前线,守护无数家庭的归途与安宁。
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洋 通讯员 王冲2025年春节的脚步渐近,无数游子踏上归乡路。在国铁济南局青岛客运段管内车队担当的5048/5次列车上,60岁的列车长张喜刚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春运任务。时光追溯到1981年,张喜刚成为一名铁路工作者。
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文慧)2月1日7时,高安站验证口的灯光已然亮起。59岁的客运员蒋建华整理好笔挺的铁路制服,将工号牌仔细别在左胸,这是他在岗的最后一个春运。“老蒋的春运记忆能追溯到绿皮车时代。”客运值班员何柳望着站台感慨。
1月16日,福州火车站内,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满怀期待地踏上了回家团圆的列车。8时30分,距离福州开往重庆北站的K1268次列车发车还有两个多小时,张邵军已经带着徒弟刘子璞来到单位,做好列车值乘前的准备工作。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月2日6时19分,窗外漆黑一片。“叮铃铃、叮铃铃......”甘河工业站货运室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老头,送车了,来取计划!”挂了电话,“老头”立刻动身,同时联系当班货运员准备接车。
春运70年|从闷罐车、绿皮车到高铁:不同年代的铁路人记忆春运,是一部微缩的中国出行史。“运”育了最丰富的情感记忆,也见证着中国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1954年,原铁道部成立春节旅客输送办公室,春运概念顺势而生。走过70载,春运发生了巨大变化。
编者按:春运,让“流动的中国”无比真实、鲜活;春节,让人们根植于心底的那份归属感愈发强烈、清晰。有人早早启程,鼓鼓的行囊里装满对故乡的思念;有人离家上岗,坚守在机场、车站、海关,为更多人的回家路保驾护航。无论南来北往,无论身在何方,人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家。
图为民警张玉仁对辖区货列安全防范情况进行检查。中新网甘肃新闻2月8日电 (冯文鹏)“嘟——”,伴着清晨朝阳,满载归途游子的列车鸣着笛飞驰出长达二十多公里的兰新铁路乌鞘岭隧道,旅客们迫不及待看向窗外的景色,猛然发现车窗外一个笔直的身影向列车敬礼,冻得通红的双手和坚毅的面庞一闪而过。
临汾新闻网讯2016年的春运已经接近尾声,这个春运对临汾西站售票厅的籍中爱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是她退休前的最后一个春运。今年50岁的籍中爱,1983年参加工作至今,已经在铁路部门工作了33年。
青岛新闻网2月26日讯(记者 张晓楠)2月24日是正月十五,由成都西开往青岛北的Z316次列车迎来了年后的一个客流高峰,学生流和探亲流重叠在一起,列车上来来往往的旅客络绎不绝。乘务员王胜海穿梭在车厢里,帮助旅客安放行李、引导旅客就座,宣传安全注意事项,一刻也不停歇......
最近,交通运输部发布相关数据,今年春节前铁路发送客流量5000多万人次,同比下降接近70%。这就意味着,和往年相比,最少一半的人没有回老家过年。虽然今年春节有疫情这种特殊情况,各地都提倡就地过年。但有一次就有二次,估计到了明年春节,也会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不回家。
华声在线1月25日讯(通讯员 邓志诚 聂宗耀 记者 龙腾)春节是一趟归家之旅,是一次合家的团聚,为了每一个在外的游子能够回家过上团圆喜庆春节,广大铁路人不分岗位,不分年龄都会在春运期间聚拢到春运一线,忘记工作时间、忘记远方的家人,一心一意确保旅客能够平安回家。
“再往左一点,哎,好。”1月7日,春运第一天的晚上,在即将从青岛开往枣庄西的5038次列车上,36岁的孙延红和她的父亲孙培祥忙着给车窗上贴福字,为返乡的旅客营造春节气氛。车上,孙延红是列车长,父亲是列车员。“车上我听她的,回家她要听我的。”孙培祥打趣道。
来源:【紫金山新闻】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2025年春运于1月14日拉开序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春运。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一张回家的车票,全家出动,在寒冬通宵排队;九十年代,双层空调列车、全列软卧列车相继出现,南京禄口机场正式通航;进入新世纪,高铁拉近了返乡人与家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