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好网友叫往事随风,好玩好热闹,人又勤快,懂得又多。沿310国道一直正东,到虞城界不远处,路南边,有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内有一座大型温室大棚,里面种植的全是花卉,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完全由电脑控制,自动化管理。
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 王莹)在很多公共场合,我们都会听到整点报时,“现在是北京时间下午3点整”,对于这个看似简单又熟悉的场景,估计很多人并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国家这一标准统一的时间来自哪里?如何产生?又如何保持精确?
来源:【商丘日报-商丘网】高耸入云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商丘BPC授时台电波发射塔,2007年以来每天都把最最准确的北京时间从这里发向全国数以亿万计的时间接收终端,毫秒不差。发射塔下,就是创造过辉煌、转型出现过生机、如今又面临再创业的虞城李老家豫东花卉基地。
新华社西安1月2日电 题:“北京时间”的奥秘——访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新华社记者张伯达、郑昕又是一个从岁末到新年的跨越。在位于陕西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工作人员关注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分毫不差地把2021年首个北京时间的零点报时送到了千家万户。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为“北京时间”读秒(国家工业遗产)编者按: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长短波授时系统,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大科学装置之一,更是凝聚着无数科技工作者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国之重器”。文明的进阶,离不开时间的助力。
自从人类诞生于地球之后,人类对天的敬畏,和对天地运行奥秘的探索几乎从未停止过。天文学家和工匠们也建造了各种各样的天文台观测站,即使在今天,人们也不得不佩服古人对行星、星座和季节的微妙把握。当时,天文观测的意义一直是政治、宗教、科学的结合体,与现在的科学意义相去甚远。
今天是24节气:立春 说两个我们陕西的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大地原点和国家授时中心 24节气-立春介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原标题: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敦煌授时台开工建设中国甘肃网9月13日讯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敦煌授时台项目在敦煌正式开工建设。
中新网甘肃敦煌10月14日电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主任张首刚14日在甘肃敦煌向中新网记者透露,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北天星图《敦煌星图》发现地敦煌正在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作为中国“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敦煌授时台将成为中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授时中心”),原名陕西天文台,成立于1966年,是我国唯一、专门、全面从事时间频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承担着我国国家标准时间(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任务,建设和运行着的长短波授时系统是我国的第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了国
在中国,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北京时间”,那么,你知道“北京时间”是怎么确定的吗?在我国古代,古人确定时间的方法,是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前身是陕西天文台,2001年3月正式更名,本部地处陕西临潼,授时台位于陕西蒲城。1966年经国家科委批准筹建,1986年通过由国家科委组织的国家级技术鉴定后正式发播标准时间、标准频率信号。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敦煌授时台项目9月10日在甘肃省敦煌市开工建设。这标志着我国在推进长波授时信号实现全国土覆盖、提高重要领域用时安全性和可靠性上迈出关键一步。
9月24日,国家授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张首刚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建设目的是提高我国授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授时精度,满足基础科学研究、重大工程应用对高精度时间频率的需求。
施工人员吊装巨型天线古代西安城的“晨钟暮鼓”、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外滩的“落球报时”,这些古老的授时方式因自身的局限性已成为久远的历史。为使发射的时间信号便于覆盖全国,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选择在位于我国版图几何中心位置的陕西省洛南县建巨型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