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陵寝从明代正式迁都北京以前便开始建设,兴建年代比紫禁城还要早一些。如今,从高空中俯瞰,这处天然形成的小盆地地貌非常清楚:北面是从属于军都山脉的天寿山主峰,阳翠岭、大峪山等雄峙左右,南面有蟒山、虎峪分列左右,再向南则是大红门周边一系列的低矮山丘,众多的峰峦就如众星捧月一样,拱卫着核心建筑群——明长陵。
来源:【中国风景名胜】明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明长陵是明代帝陵中建筑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在明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保存也最为完好。从陵门到祾恩门是明长陵第一进方形院落。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下方圆四五十公里的小盆地上,因有明代十三座皇帝的陵寝,故称十三陵。据传,朱棣登基后,就派礼部尚书、术士到北平周围寻找“吉壤”,这些人足足用了两年多时间寻找四处地方,都被朱棣一一否决。
30多年以后,夏鼐所长说了句不无遗憾的话:“如果现在挖,后果会好些,再推迟30年也许更好。很多人猜测,郭沫若是想从皇陵里寻找《兰亭集序》,并且在1955年10月郭沫若就向国务院起草了一份挖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
1956年,明史专家、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吴唅联合数位明史专家,上报国务院批准,计划开挖明长陵,长陵是永乐皇帝朱棣墓穴,随葬品估计有稀世珍品一永乐大典,流传于世的是副本,多有流失,正本专家推测是永乐皇帝随葬品。